近日,一种零售价每斤25元至30元之间的大球盖菇,出现在上海菜市。与众不同的是,这些大球盖菇是一种“不吃腐木吃秸秆”的草腐菌。通过食用菌菌丝与秸秆搭配,使得秸秆“变废为宝”,自然发酵、经过生物降解后成为“机料”,这样培育而出的大球盖菇有了松茸的口感。从去年伊始,上海市农科院在上海市崇明区成功实现稻秸秆栽培大球盖菇,今年,崇明农民把栽种面积扩大到了1000多亩。
不焚烧,实现自然“还田”
过去,处理稻秸秆的传统做法,就是一烧了之,但那样会带来严重的空气污染。上海林地菌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青恩告诉记者,上海市农科院通过食用菌菌丝加入稻秸秆,使其自然发酵成为有机料,同时菌渣也可以直接还田。变废为宝,可使农民增收,又可改善土壤肥力,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赢。
未来或成改良土壤主力
李青恩所在的崇明区建设镇林地菌业基地在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的指导下,2017年大球盖菇的种植面积已达300余亩,收入上百万元。今年,大球盖菇的种植面积或突破1000亩。
一季大球盖菇栽培下来还有了意外收获,在整个秸秆还田的闭环中,随着食用菌的“加入”,土壤变肥沃了。据测算,菌渣还田后,土壤表层中的有机质增加26.65%,速效氮、磷、钾分别增加19%、44%和4%。未来,食用菌加秸秆的搭配或能成为改良土壤的主力。(据《劳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