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陇县县委书记杜长生在“借袋还菇”扶贫基地调研 陇县人民政府县长赵甲宏(中) 近年来,陕西陇县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把产业扶贫作为根本举措,以“抓党建、兴产业、促脱贫、争一流”为目标,形成“1265”产业扶贫新格局(“1”是一张菜单,精准到户;“2”是双百基地,嵌入承载;“6”是六大板块,统筹推进;“5”是五大新兴业态,全面突破),推进产业扶贫内涵与外延发生巨大转变,趟出了一条现代化产业扶贫新路子。
深化“菜单式”扶贫开辟产业扶贫新路径
陇县坚持因地制宜,遵循客观规律,紧跟产业发展新形势,及时调整产业扶贫组织形式,实施“三步走”战略,推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群众可持续增收。为推进“菜单模式”全覆盖、力促扶贫精准化,陇县创造性开展“菜单式”产业脱贫,精准对接贫困户需求,为贫困户量身订制“菜谱”,确保村村有增收产业、户户有脱贫项目、人人有致富技能。
以扶贫政策为依据,精准“配菜”。科学编制种植、养殖、就业创业、生态、电商、旅游、光伏七类37项产业“菜单”。县级部门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的思路,精心配“菜”,供贫困户自主选择,确保扶贫资金效用最大化。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精准“点菜”。瞄准市场需求,根据群众喜好,致贫原因,产业发展规划,帮扶干部深入贫困户,指导群众选择产业项目。以产业项目为支撑,精准“上菜”。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规模,支持产业发展。以利益联结为核心,精准“用菜”。坚持因地制宜、因业制宜,确定不同的利益联接机制,让贫困户、政府、基地、市场形成最大公约数。以脱贫成效为标准,精准“评菜”。目前,“菜单式”产业扶贫政策得到了贫困群众的高度认可。《人民日报》《内参选编》《陕西日报》等媒体先后多次报道。
打造“双百”基地提升群众组织化
2017年以来,陇县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园区等为主体,投入贫困户每户5000元的产业直补资金和每户5万元的财政贴息无担保无抵押小额贷款,为经营主体提供200万元的半贴息贷款,聚力打造“双百”产业扶贫基地(即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建设100个双百基地,每个基地带动100户贫困户),推动大产业与小家庭精准对接。极大地推进产业快速发展、提质增效;减少了贫困户“单打独斗”式生产经营,降低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技术和市场风险,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有效规避市场风险,促进了贫困户“抱团”脱贫、稳定获益。目前全县建成基地113个,通过入股分红、托养代管、土地流转、园区带动、能人帮带五种联结机制,带动1.2万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吸纳贫困户务工4055人,推动陇县产业扶贫迈上了基地承载新阶段。
壮大产业板块加快产业规模化
陇县围绕陕西省“3+X”产业结构布局,持续开展农业结构调整大会战,做优做强奶山羊、苹果、核桃、烤烟、食用菌、中蜂六大特色产业板块,全面推进旅游、光伏、电商、就业、生态五大新兴业态。引导“双百”基地组建产业基地联盟、合作社组建产业联合社,打破区域界限,共享生产要素,统一技术标准,抱团扩大生产,推进产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发展,进一步将贫困群众嵌入产业链、融入大产业。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产业扶贫新动能 陇县推行“党支部+X+贫困户”产业扶贫组织形式,强化利益联结,动员群众充分参与,积极探索扶贫模式:生态羊乳全产业链扶贫模式,采取分户扩群、入股分红、基地带动、饲草种植、就业务工、技术支撑6条途径,引导贫困户全产业链参与百亿生态乳都建设,带动贫困户3474户。“借袋还菇”扶贫合作模式,通过“三免一借两保障”,即由食用菌企业免费向贫困户提供1个菌棚,免费供水供电和技术培训,租借菌袋8000袋,香菇以保底价回收、每季每棚保底收入8000元。全县11个食用菌企业建成大棚3000座,全产业链带动4068户贫困群众。在第三届全国食用菌产业精准扶贫经验交流会上被评为“全国食用菌产业精准扶贫十大模式”之一。
加快“三化”协同推动产业扶贫新跨越 陇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强力产业支撑。不断健全贯穿产前产后产中、覆盖六大特色产业的标准体系,有效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17户龙头企业、合作社通过了“三品一标”认证,先后获评国家奶牛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绿色核桃生产标准化示范区。
陇县大力实施产业品牌化。主推生态乳都、大美关山两大优势品牌,带动两大战略产业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持续蓬勃发展。推出“关山草原”区域公共品牌,培育和氏羊奶粉、炎帝苹果、陇关香菇、老账人土蜂蜜、陇州核桃等名优品牌,通过品牌化提升区域产品经济价值,增加销售收入和品牌知名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脱贫。
陇县全力推进营销信息化,大力实施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项目,构建了县镇村三级电商服务网络,目前全县已创办中小电商企业30多家、网店微商530户,3000多人从事电商工作,今年上半年全县网络零售额突破2亿元。借助互联网营销张力,大力推进“电商扶贫”,建成4个电商扶贫基地,帮带900多户贫困户代销产品、增加收入。通过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打通产业扶贫产品信息化销售渠道,推动全县产业扶贫取得新突破。
配套保障体系激发产业扶贫新活力
陇县针对产业扶贫,建立规划、资金、技术三大保障体系,确保产业扶贫高效推进。陇县编制完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和年度计划,建立项目库,产业扶贫绘制了路线图。
陇县建立资金保障体系,2016-2018年9月,产业财政扶贫资金累计投入2.56亿元,用于发展各类产业扶贫项目;投资1300万元,用于改善生产道路、灌溉渠等产业基础设施。县财政3220万元担保金撬动金融贷款3亿元。累计向3633户贫困户发放小额贷款1.76亿元、新型经营主体产业贷23笔2382万元。同时开办核桃、烤烟等10大农业保险,为数万户贫困户提供全方位风险保障。
陇县建立技术服务体系,强化协同创新,引进“羊博士、羊硕士”,建成西农大旱作农业、核桃试验站及奶牛、奶山羊试验基地,创建宝鸡农民科普大学。建立技术服务110指挥体系,推行“一个电话,专家上门”服务模式,组建5支产业扶贫技术团队,整合农、畜、果、烟等部门104名农技人员力量,开展“三送一扶”(送政策、送资金、送技术,扶志气),确保每个脱贫户掌握了1-2门生产技能,每个贫困村培养了1名技术能手,使贫困户学到发展技能,走上致富路子。
创新推进产权改革促进产业扶贫新发展
陇县把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作为县域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按照“碗好不如面好”的思路,以改革助力脱贫、以改革推动乡村振兴,立足实际,大胆探索,整县推进,趟出了一条具有陇县特色的农村改革之路,
陇县全面建立村集体经济组织。全县104个村全部成立了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和扶贫互助协会,根据宝鸡市贫困退出村集体经济组织核查认定办法,按照成立规范、机构健全、资产清晰、权利明确和内部管理科学的认定标准,62个贫困村的股份经济合作社运作规范,已通过市级核查认定。
陇县创新方法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在整县推进工作基础上,扎实开展“回头望”,着力在规范提升上下功夫,确定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12345”工作法(围绕“还权赋能”这个核心,抓好资产、人口“两个清查”,落实资产清查结果、成员身份确定结果、股权配置结果“三个公示”,做到组织机构、政策指导、规章制度、民主监督“四个到位”,重点把好宣传发动、清产核资、股东确认、股份量化、建立组织“五个关口”),进一步规范操作程序,积极稳妥扎实推进。为103个贫困村注入各类集体经济发展引导资金4700万元,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实施产业扶贫项目89个,带动7600户贫困户。
陇县建立运行机制增加集体收入。建立龙头企业主导村级参与机制,采取龙头企业承建、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参与的方式,收益70%归贫困户,30%归村集体,带动农户5850户,其中贫困户3478户。建立经营主体引领村级自营机制,采取主体引导、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自主经营的方式,企业开展技术指导,帮助产品销售,村集体成员自营管理。
陇县通过单式”产业扶贫提高了产业扶贫精准度和实效性,打通惠民政策落地生根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双百”基地提高了产业扶贫的组织化,通过打造产业板块加速了产业规模化,实现了产业扶贫三个“明显提升”,达到了多方共赢。
陇县把产业扶贫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因地制宜探索实践的“菜单式”产业扶贫精准到户,“双百”产业扶贫基地承载,六大特色产业板块区域推进,实现了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全过程,形成持续稳定的增收机制,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杜哲 武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