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在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人才兴乡村旺
——贵州省六盘水市做足“第一资源”大文章
文章字数:1199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进入新时代的贵州乡村,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人才。近年来,因“三线建设”成长起来的六盘水市一直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大力实施“人才振兴”战略,着力在抓引进、重培养,创机制、增活力,优环境、促开发等方面下功夫,为当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人杰地灵:两位全国十佳农民出自同一个市
  “我曾经以煤炭起家,深知煤炭产业给环境带来的破坏有多严重。”昔日“煤老板”,如今的盘州市普古乡娘娘山联村党委书记陶正学深谙转型发展是大势所趋。2012年,有心回报桑梓的陶正学决定转型——从热门的煤炭转到冷门的农业。
  凭着对家乡的了解和多年的经营经验,陶正学敏锐察觉到穷就穷在一个“散”字上:资源散、资金散、思路散,必须找条纽带把村里有限的“山、水、地、人、钱”串起来。
  依山就势,创新发展,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在他的家乡舍烹村徐徐展开。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让闲置的荒山、河流、洞穴、深沟变成了宾馆、饭店、旅游景点、水上乐园和游客接待中心,“沉睡”了亿万年的资源开始造福人类。3年多来,普古乡舍烹等8个村的农业、旅游等资源转变成了资产优势,2220户5455位农民成为专业合作社的股东,1161名贫困人口实现了精准脱贫。陶正学也被评为全国十佳农民。
  不远处的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在全国十佳农民、岩博村党支部书记余留芬带领下,特色养殖、酿酒、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搞得红红火火,也让周边的村寨甚是羡慕。
  “一家富不是富。”岩博村向上级党组织申请,与相邻的苏座、鱼纳两个贫困村抱团成立岩博联村党委,以强带弱,共同发展。因为“联村”,打破了区域壁垒,苏座、鱼纳两个贫困村的村民也能“搭车”岩博,寻找到新的挣钱机会。同时,围绕着岩博,两个村还正在谋划互补产业,重新拾起了产业振兴的信心。
  深耕乡土:本地人才发挥主体作用
  实现乡村振兴,除了吸引外来人才,更重要的是发挥乡土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
  在六盘水采访,当地人总会提到引以为豪的一种水果:刺梨。昔日毫不起眼的带刺小果子,如今成为当地群众眼中的“黄金果”。这一切的变化源于一个叫陈林的当地人的带动。
  陈林从六盘水农校毕业后回乡从事农业,一心想要改善当地经济状况的他,发现刺梨耐旱、耐涝,抗病虫,适宜在当地种植。
  于是陈林开始小范围种植刺梨进行示范,2009年,贵州遇上了特大干旱气象灾害,当年的玉米基本上没有收成,反而刺梨挂果情况非常好,于是更加坚定了陈林推广刺梨产业的信心。2011年,陈林成立了贵州天刺力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安排当地就业人员200余人,解决剩余劳动力200多人。随后借助政府和银行贷款的扶持,企业越做越大,销售范围扩大到云南和贵州两省。
  如今,刺梨产业已经成为贵州森林生态的一个大项目,天刺力公司自有的4万亩基地带动了8700多农户种植,其中贫困户有2700家。从一名普通的农家子弟,再到现在带领农户致富的企业家,陈林是万千新“三农”实践者中的优秀代表。(据《农民日报》)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