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庆阳讯(记者 李晓光)“想想以前收玉米时,人掰肩抗,现在先进机械开进地头,真是省时省力。”56岁的包钊宗站在自家地头,高兴的看着玉米收割机来回穿梭,金黄的玉米棒和绿油油的秸秆瞬间变成饲料流进了车厢。
包钊宗是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彭原镇草滩村东庄队人,因玉米好管理,多年来一直种植玉米。这两年,包钊宗家处在西峰区玉米机械化生产彭原示范区内,而核心示范田和对比试验田就在他和其他四户群众的承包地里。每年春播时,西峰区农机局就把先进的机械开进地头,覆膜、播种一气呵成。今年,包钊宗种植了11亩玉米,5.5亩玉米被当做青贮饲料收割,每亩地收入1000元;还有5.5亩,他收获了玉米棒,每亩预计收入13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