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个农民丰收节刚刚过去,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腰围村的农民们便开始忙着排水晾田,为水稻收割作最后的准备。“农场主”朱洪德捧着金灿灿的稻穗,脸上乐开了花,这源于600多亩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只用了一年就变成了稻香扑鼻的良田。“这么多年的等待,今天终于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他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让朱洪德的重度盐碱地变良田的技术是由中国农业大学胡树文教授团队研制的。该团队集成的盐碱地生态改良综合技术,实现了重度盐碱土壤当年改良、当年高产。
盐碱地遍布于全球100多个国家,面积高达10亿公顷,我国盐碱地面积将近4亿亩。经过多年研发攻坚,胡树文团队自主研发了新型高分子土壤改良剂和盐碱地专用功能性肥料等土壤改良用物资,并结合洗盐、排盐措施,形成一套成本低、见效快的盐碱废弃荒地快速改造生态良田的盐碱地生态改良综合技术。难能可贵的是,综合技术可实现盐碱废弃荒地当年改良、当年种植、当年高产,且在今后不继续使用改良剂的条件下,水稻仍然能实现高产、稳产。
9月28日,杨劲松、吉林农业大学教授赵兰坡等专家对600亩重度盐碱地示范田进行了实地测产。结果显示,实施盐碱地生态改良综合技术的高品质水稻产量为8215公斤/公顷,其他改良方法为5637公斤/公顷。
胡树文表示,他们集合众多专家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是一套包含多项措施的综合技术。首先,新型土壤调理剂含有大量的多价离子,能和土壤胶粒上的盐离子快速交换,并且有机高分子骨架可有效聚合土壤小粒径团聚体形成稳定团粒结构,增加土壤通透性,在灌溉水作用下耕层盐分离子一部分径流排出,另一部分淋洗更深层土壤,实现了表层的快速淡化。其次,经过抗盐品种选育,水肥的精细化控制,提高整个生长期作物抗逆能力,最终实现作物高产。胡树文团队经过多年连续跟踪研究,改良后的盐碱土壤耕作层盐分逐年下降,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含量均逐年提升,土壤容重和通透性等指标逐渐接近正常土壤。(据《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