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小雄 通讯员 杨淑瑞
65岁的高步选是陕西省延安市富县雷村一位普通的农民,用他的话说,他是见证村里富起来的人。雷村,218户771人,整齐的苹果园、干净的乡间道路、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是一个典型的陕北农村。高步选家的院落,一溜高檐红瓦白瓷砖四间大平房,小院里几丛鲜花竞相绽放,安逸舒适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老高说,他的生活印记是从1968年开始的。
“家里那会儿啥都缺,就是不缺欠条”
1968年,高步选15岁。这一年,为多挣点工分,多分点粮,仅上了四年学的高步选就辍学了,第二天便开始和家里的大人上工。
“那会吃的是大锅饭,家里只有两个劳力,我没成年顶多算半个劳力。”高步选说自己的童年记忆就是吃不饱。”老高调侃道,家里那会儿啥都缺,就是不缺欠条,欠条都是父亲跟队里借粮食时打下的。1979年,村里土地实行“作业组”,“包产到组”稍微缓解了高步选一家的吃饭难题,但并没有完全解决。让高步选觉得生活担子一下子变轻的是“大包干”那年。
“大包干在村里一落地,天就要变了”
1982年11月,初冬的雷村醒了。听说要实行“大包干”,第二天开会定夺。前一天晚上高步选压根就没睡着,夜里翻来覆去,满脑子都是第二天要分地的事。如今坐在软绵绵的沙发上再提起当年分地的场面,高步选依然感慨不已,“大包干在村里一落地,这天就要变了。”
村干部拿着米尺给一家一家量,村民都睁大眼睛瞅着尺子,看尺子绷直没。第一次分地,高步选家分到了八亩三分地。
高步选家的情况在雷村不是个例。大包干的头一年,村上家家户户有了余粮,村口的墙上刷着关于大包干顺口溜的红色大字,“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三年下来,高步选家的米缸里满满的全是粮食,小米粒溢出来直往地上滚,院子外的玉米笼越架越高。大包干的第四年,吃完早饭的高步选抹去嘴角上的饭粒,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留出一亩多地栽种烤烟。”也是从这一年开始,高步选家的账本上有了存款。
“村里的万元户有我一个”
1993年,富县大面积推广苹果种植,7.5万亩苹果从富县塬面“侵入”,一块块麦地和烟地被推成平整的苹果园。“跟着党走,跟着政策走,一定吃不了亏。”1993年的一个下午,高步选从宜川县买回来200棵苹果树苗。“没敢全部种果树。”高步选将家里的地一分为二,一半种麦子,一半种苹果。2000年,富县苹果面积突破20万亩。这一年,高步选将家里的苹果园增加到6亩。“2002年,6亩果园卖了2000块钱。”第一次手头有这么多钱,这让高步选记忆深刻。
农民尝到种苹果的甜头,管理起来就更精细。2003年富县开始大力推广“果树革命”的“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四项关键技术,高步选和村里人也率先实践,提高优果率,改变苹果生产的大小年问题。第二年,苹果卖的钱上了万。“村里的万元户也有我一个。”高步选说,苹果一年比一年卖得多,政策也是一年比一年好。2006年,对高步选和村里人来说,更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国家彻底免了农业税,农民的负担更轻了。”2010年,高步选家里的苹果已经栽种了9亩,年收入超过10万元。
“‘金果果’成了‘摇钱树’”
2012年,富县抢抓机遇,正式启动了“全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示范县”创建活动,25.5万亩苹果被认证为良好农业规范基地,60%以上的农耕地纳入现代农业园区。高步选在内的全县2.2万户果农大阔步求新求变,举“良好农业”这面大旗成为富县农业转型期的新引擎。带有“良好农业”标签的富县苹果给富县农业经济带来了华丽转身。2012年,富县果农人均收入9230元;2014年,近1.3万元;2016年,突破1.5万元。“‘金果果’成了‘摇钱树’,就啥都有了。”2014年,高步选将家里4间土木结构的瓦房又推倒,花了14万元盖了4间大平房。
回想这50年的生活变化,高步选感慨万分,“当了一辈子农民,苦也受了,福也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