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耿苏强
初秋时节,记者走进位于秦岭腹地的陕西省宁陕县,一道道崭新的河堤顺河而建,一条条新修的堰渠蜿蜒延伸。近年来,位于宁陕县广货街镇蒿沟村的陕西杨凌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宁陕县秦岭冷水鱼示范推广基地,通过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利用电站尾水养殖冷水鱼,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冷水养殖兴水富民
宁陕县水资源极为丰富,5平方公里以上河沟120条,河沟水面4.75万亩,河水多年平均水温11.9℃,泉水平均水温12℃,全年适宜鱼类生长期6个月。
近年来,宁陕县充分利用丰富的冷水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其中,秦岭冷水鱼示范推广基地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大鲵、虹鳟鱼等特色水产品为主的水产养殖业。“我们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商品化养殖模式,经济效益达1200万元。”基地负责人张富成说,基地主要以冷水鱼养殖、观光、消费一体化为特色的生态旅游业。养殖品种有虹鳟、金鳟、红点鲑、三文鱼、雅鱼等10种。“1500公斤虹鳟、金鳟,不到两周就卖了750公斤,卖了60000多块钱!”说起效益,蒿沟村村民成传宝高兴地介绍说。
技术攻关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子
“宁陕特种冷水鱼养殖中的鳟鱼、鲟鱼养殖起步于2008年前后,在宁陕县广货街、城关镇龙泉等区域由部分大鲵养殖企业率先进行试养并取得成功。”张富成说,2012年,基地通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攻关,突破了人工繁育种苗的技术难关,当年人工繁育金鳟、虹鳟种苗36万尾。目前全县有鳟鱼养殖场(户)58户,有1个专业合作社,有养殖水面17450平方米,养殖商品鱼50万尾,繁殖鱼苗350万尾。
据了解,基地在完善的科技体系的引领下,系统解决了冷水鱼“苗、饵、疾”三方面关键技术难题,形成“产、销、研”一体化,形成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朝阳产业。
张富成说,近年来,基地坚持走“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养殖户”的产业化发展路子,按照“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发展机制,建立规范化管理、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良性发展格局。在抓特色水产养殖的过程中,采取政策宣传、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典型引路等多种方式,想方设法指导帮助群众发展大鲵和虹鳟鱼养殖。如今,基地以虹鳟鱼为主的冷水鱼养殖水面达到10000平方米,大鲵养殖和虹鳟鱼养殖开创了当地特色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新局面,为群众增收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