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制种基地信息化建设逐渐受到重视。依靠数据的收集、整理、应用,可以实现制种基地的精准管理,进而对制种生产进行有效指导。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导入传统制种产业?如何平衡制种各要素的关系?近年来,一些老牌制种基地开始探索信息化升级。
■“云上”制种 打造智能农业
得益于良好的光温水条件,贵州岑巩县在该省的水稻种植中独树一帜,成为了全国水稻制种的典型代表。如今,岑巩的制种基地信息化建设同样走在了全国前列。
“制种田的墒情怎么样,有没有病虫害,我们在屋里用手机便可以知道,比以前方便多了。”岑巩县农业局局长吴昌勇告诉记者。自2016年以来,岑巩县与中国电信展开合作,在全县主要制种基地建设检测网络,通过数据的实时上传,实现制种“云管理”。
在位于周坪村的制种基地核心区,只见工作人员用鼠标轻轻一点,涵盖环境监测、苗情监测、虫情检测、数据分析四大模块的智慧农业大数据分析系统就呈现在了大屏幕上。同时,包括温度、湿度、土壤墒情等在内的具体数据实时更新,使用者想要了解任何地块的数据信息,在电脑或手机上就可以实现。“我们可以让专家对病虫害做到精准预测,以第一时间指导制种生产。”贵州省种子管理站副站长雷昊表示。
■“一站式”制种 搭上信息化快车
近日,走进福建省建宁县种业科技中心大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电子屏幕。“通过这个屏幕,可以实现对全县制种基地的直观呈现,无论是从事种子科研、生产还是管理,都能够在科技中心一站搞定。”建宁县种子站站长余添发告诉记者。之所以能够做到“一站式”,靠的是建宁县打造的“国家级水稻制种基地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建设项目”,通过该项目的五大信息系统,对制种生产的全流程实现信息全覆盖。
基地资源信息系统方面,经过数据中心的加工处理,进而对制种主体提供基础数据服务;在基地监管系统方面,对涉及品种管理、企业生产经营许可等种子管理实现“云控制”;在基地生产管理系统方面,平台实现了制种数据的实时填报和更新,帮助企业提高信息化程度;在基地社会化服务系统方面,平台主要从服务入手,请专家通过实时数据进行远程会诊;在种子交易系统方面,通过打造制种电商模式,帮助企业完善采销体系,减少中间流程,实现高效高质量运转。(据《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