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赵政阳教授在“瑞阳”苹果树前喜不自禁 “陕油28”陕西兴平机收现场 本报记者 闫瑜涛
科技硕果满枝头 今年5月31日,记者在陕西省兴平市赵村镇小田村看到,一个千亩连片的“陕油28”油菜地边,一台履带式收割机正将刚收获的油菜籽倾泻在小卡车上,旁边众多观摩者在鼓掌、拍照。“陕油28”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油菜育种专家董振生研究员率领专家团队,历时8年培育的一个双低(指低芥酸、低硫代葡萄糖苷)优质油菜新品种,由于可以实现“像种小麦一样种油菜,像收小麦一样收油菜”,让农民种地不再费力气,2015年11月,“陕油28”通过陕西省品种委员会破格审定,成为陕西首个适宜全程机械化生产的专用油菜新品种,也是至今全国唯一正式审定的机收油菜品种。
就在前不久,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吉万全教授培育成功的“西农511”小麦新品种,通过了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技术转让费达455万元,迈出了农业科技成果走向产业化的重要一步。
科技兴农,杨凌先行。目前世界小麦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碧蚂一号”、长期主导我国小麦品种换代的“小偃6号”、第一例成年体细胞克隆山羊等数以千计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均诞生在杨凌。近年来,杨凌培育的“西农979”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三个小麦品种之一,“秦优7号”成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高油双低杂交油菜品种,玉米新品种“陕单609”实现了机收玉米育种的新突破,“瑞阳”“瑞雪”这对苹果新品种“双子星”有望成为黄土高原苹果产区更新换代的主栽品种……记者从杨凌示范区管委会获悉,目前,杨凌示范区取得了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成果393项,其中国家级奖励成果48项。尤其是在农作物育种、节水农业、食品安全等核心关键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为中国农业发展贡献了源源不断的“杨凌科技”。
借智登高再发力
农科专家,杨凌瑰宝。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离不开对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去年11月27日、28日,康振生教授、邵明安研究员分别荣膺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是党和国家对两位院士在各自研究领域做出的系统性、创造性成就和重要贡献的褒奖,也是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创新结出的又一硕果。在杨凌,像康振生、邵明安这样的农科专家还有很多,他们远离大都市的繁华,扎根小城或田野乡间,终日与黄土为伴,将科研与农业生产密切结合,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过去的一年,杨凌示范区“人才杨凌”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106人,累计超过600名。新增专利申报1381项,其中发明专利760项、专利授权530项。目前,杨凌拥有各类科技人才7000多人。通过一大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促进了多项集成技术研究,推动了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让农业“顶天立地”,也让“杨凌科技”在更多领域、更多区域熠熠生辉。
协同创新正当时 与科技创新实力“同频共振”的,还有大幅增长的协同创新能力。杨凌示范区瞄准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旱区农业发展技术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区校融合发展优势,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新启动支持20个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重大科研项目,制订了《杨凌示范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试行)》,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去年完成技术合同交易登记68项,交易总额首次突破亿元,达到1.285亿元,超额42.8%完成任务,科技创新要素加快聚集。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双轮驱动”下,杨凌“农业科技协同创新集团军”初现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