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在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打好产业扶贫牌告别贫困奔小康
陕西省佛坪县依托农业产业扶贫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纪略
文章字数:3663
县委书记李芳(右一)在继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调研

县长冯永清在袁家庄调研中蜂养殖产业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邹恩贵调研长角坝冷水鱼产业

县政协主席鲁晓芳(右二)调研旅游产业

  串宝良
  陕西省汉中市佛坪县地处秦岭南麓,是典型的西部山区国家级贫困县,辖6个镇1个街道办,45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3.5万,总面积1279平方公里。其中贫困村35个,贫困人口1270户2886人。县境内“九山半水半分田”,土地资源稀缺,群众居住分散,脱贫面广、任务艰巨。为切实打好产业脱贫歼灭战,近年来,佛坪县委、县政府深谋远虑、因地制宜、精心布局,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围绕“生态立县、林药兴县、旅游强县”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着力培育特色产业,不断夯实贫困群众脱贫摘帽基础,全县在产业脱贫工作中,紧紧围绕“政策引导、主体带动、健全体系”的工作思路,突出“产业覆盖、精准帮扶、强化保障、模式创新”四个关键环节,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依托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激活传统产业增收模式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佛坪县的诸多贫困村、贫困户普遍拥有山区资源优势,特别是山茱萸、天麻、猪苓等中药和魔芋、猕猴桃、中蜂、土鸡等传统种养产业基础较好,但长期以来,由于种养户受技术、资金、规模、销售等诸多因素制约,难以增强产业的质量效益,这也就成为了当地贫困群众有产业却不能摆脱贫困的根本原因。针对现状,该县四大班子领导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加大调研力度,制定有效措施,在精准帮扶上狠下功夫。县人大以整县脱贫摘帽为目标,在抓好自身连村包户工作的同时,立足工作职能,组织人大代表对产业扶贫工作进行视察,专项听取县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报告,所提意见建议均得到采纳,充分发挥了人大及人大代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应有作用。
  县政协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脱贫攻坚重大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联系广泛、渠道畅通等优势,积极为全县产业扶贫聚活力、添动力。组织委员围绕全县中药产业发展、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情况等组织专题调研视察4次,提出意见建议30余条;转送政府部门关于促进产业发展方面提案20余件。印发《委员倡议书》,发动委员中的种养大户和产业带头人,采取技术指导、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拓宽增收渠道,积极为助推整县脱贫摘帽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
  在广泛深入调研基础上,该县因地制宜,他们一方面在每个贫困村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由政府引导并在政策、资金上加大扶持力度,全面提升传统种养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另一方面,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牵头,组织贫困户进行种养殖技术培训并广泛与外界对接,打通贫困户及当地农产品的外销增收渠道。
  石墩河镇石墩河村的贫困户肖年斌告诉笔者:“我家有四口人,其中两名在校学生。由于我本人没有种植技术,加之身体不好,没有外出务工条件,所以,2014年我家被政府确定为贫困户。是我村的佛坪县兆财天麻专业合作社让我真正摆脱了贫困:帮扶干部帮助我在兆财合作社打工的同时,兆财天麻专业合作社还让我掌握了天麻、猪苓种植技术;目前,我家种天麻300多平方米,种猪苓800多平方米,每年人均收入已过万元。我是真心感谢党和政府让我家改变了贫困面貌。”
  同是石墩河村的42岁贫困户周长贵,前些年因为家庭贫困,妻子抛下丈夫和儿子毅然离去。6月22日,笔者在下湾天麻种植园区见到他正在与自己新结识的未婚妻黄春花一道搬运菌棒,他们满怀喜悦地告诉笔者:“我们俩今年春节后就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打工,到现在已经挣了1.7万余元;通过在这里打工,我们也掌握了天麻种植技术,目前,我们已加入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组织,开始靠种植天麻稳定增加收入。”在岳坝镇的栗子坝村,贫困户李世义长年病瘫在床,全家虽然有五口人,但除了45岁的儿子李智民有劳动能力外,两个孙子一个在读初二,大孙女2017年刚大学毕业,儿媳需要常年在家照顾老公公起居生活。李智民说:“我家是2015年的脱贫户,因为2016年,我父亲病情加重病瘫在床而返贫,当时,我的精神真的快要崩溃了,是帮扶责任人冯永清县长经常到我家里不厌其烦为我出主意、想办法,排忧解难,特别是去年还帮助我安排大学毕业的女儿到镇中心医院就业,是领导的关怀照顾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提振了我家脱贫的勇气。去年,我家中蜂养殖由以前的3箱扩大到20箱,种板栗15亩,种猪苓100平方米,通过政策扶持,去年收入一万元;加之村上给我安排了护林员的工作,年工资6000元,平时在当地再打些零工,一年收入万余元。通过县、镇、村三级帮扶,我家的难关终于挺过去了……”
  据佛坪县产业办负责人介绍:截止2018年6月,全县建设山茱萸规范化药源基地5万亩,天麻、猪苓累计留存面积达到100余万平方米,种植其它适生中药材0.5万亩。发展袋料食用菌(夏菇)300万袋,全年将达到500万袋。新建猕猴桃规范化种植园0.23万亩,年种植魔芋1.1万亩,养殖中蜂2.2万箱、土鸡13.5万只。全县发展冷水鱼养殖产业园区5个,养殖水面达到450亩150万尾。林麝、果子狸、野猪驯养繁殖等特种养殖产业健康稳步发展。76个经营主体带动发展产业,44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带领全村社员和入股脱贫户、贫困户发展产业。
  政企合力开启农业产业扶贫新引擎
  产业扶贫要做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就必须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佛坪县在做好依托传统产业促农脱贫这篇大文章的同时,不忘续写脱贫后“稳得住”的壮歌。
  2017年9月份以来,佛坪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指示要求,抢抓省产业扶贫开发有限公司对口支持佛坪产业扶贫项目建设的机遇,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以“三变”改革为抓手,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探索构建佛坪脱贫增收长效机制,他们组建了县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佛坪县创新村集体经济体制构建脱贫增收长效机制工作实施方案》、《佛坪县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示范章程(范本)》等指导性文件,指导全县44个村,按照“大企业+党组织+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N”的股权合作产业扶贫模式,积极推进省医药集团等产业扶贫合力团与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开发产业项目,多渠道拓宽贫困村集体经济暨特色产业发展资金投入渠道。县财政及时按照每村30万元,为44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注入产业资本金1320万元。通过争取省农业厅支持和县财政自筹,为2014-2015年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落实了0.6万元、2017年在册贫困户户均落实了1万元产业发展配股资金,用于入股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发展产业的股金。由省医药集团牵头的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合力团,也列支了专门资金,投资支持村集体实施“三变”改革。根据产业项目发展需要,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还可吸纳农户、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以土地、山林等资源或资金入股,开展股权合作经营,积极推进中药村、猕猴桃、食用菌、中蜂养殖等特色种养殖示范园和乡村旅游等产业项目建设,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通过企业带动,党组织引领,开启了积极构建村强民富的脱贫增收长效机制新引擎。
  据陕西省佛坪产业扶贫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文奇介绍:该公司自2017年9月成立以来,围绕当地特色主导产业,第一批已投资8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扶贫产业680万元,其项目涉及中药材、野生猕猴桃、袋料香菇种植、中蜂养殖四大类。这些产业扶持项目的实施,将使实施地1233家农户、4017人(其中贫困户203户456人)从产业发展中受益,也将对当地发展农村产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让农民脱贫后能持续增收致富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2018年,公司围绕第二批村级产业投资项目,已与9个村签订投资协议,计划投资1800万元。
   描绘乡村振兴图共圆百姓小康梦
  笔者在石墩河镇采访时,该镇的李宁书记与石墩河村雷兆财主任一边带着笔者参观下湾天麻种植园,一边满怀信心地说:我们这里是闻名遐迩的“天麻之乡”,目前,全镇天麻种植面积已达到20万平方米,随着陕西省佛坪产业扶贫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40万元支持开发建设占地120亩的天麻种植园,加之我们有荣获国家科协和财政部授予“科技致富带头人”称号的村主任雷兆财的引领,我们的产业发展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伴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为了实施好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县委、政府正在规划在我村建“社区工厂”,该工厂一旦建成,既可以对产地中药材进行深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更能够帮助解决当地百姓、特别是脱贫户家庭人员就业及长期增收难题。
  岳坝镇岳坝村在县委、政府及扶贫帮扶部门——佛坪县委组织部的指导帮助下,围绕旅游示范村建设绘制了乡村振兴蓝图,该村的郑明富书记和陈邦友主任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村由于受地理位置限制,产业规模有限,但我们这里有得天独厚的原始森林等自然生态优势,我们的乡村振兴计划,就是依托当地的生态资源优势,拓展开发原始森林观光、森林探险旅游项目,令人欣慰的是,该项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将进一步附诸实施。”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陕西省汉中市佛坪县,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役中,全县上下以“四个意识”为统领,各方联动,只争朝夕开展工作,取得了令县域内贫困户和广大百姓满意的阶段性成果。当前,佛坪县三万多热血儿女尽心竭力、豪情满怀,正在沿着党的“十九大”制定的宏伟蓝图、正在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挥马扬鞭、高歌前行。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