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曹洋石之正在采摘自己种植的有机黄瓜。 本报实习记者 贺承光 陕西日报见习记者 孟珂
每个星期,美国小伙儿曹洋石之都会骑上三轮车去拜访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当地有经验的农民,向他们学习、请教。
一个美国人向中国农民学习什么?
曹洋石之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年前,20岁的他从新西兰大专毕业,漂洋过海来到杨凌,一头扎进田间地头种植有机蔬菜。对他而言,土地是最好的朋友,农民是最好的老师。
漂洋过海到杨凌 “有那么多可选的职业,你为什么偏偏要当农民?下苦多又赚钱少。”去年,当曹洋石之放弃在新西兰继续深造的机会来到杨凌,他的亲朋好友都想不明白。
在旁人眼里,入读已经申请
好的学校,学习经济管理类专业,然后在金融等行业工作,对曹洋石之来说是比当农民更好的选择。
20岁的曹洋石之却有自己的打算。他曾在美国、中国、新西兰等国家读书和生活。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他通过参与的一些课题了解到世界上还有许多人因为贫穷时常为一餐一饭发愁,从此有了个“农民梦”。在新西兰时,他接触到现代化的有机农场,对有机农业特别是有机蔬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曹洋石之有颗“中国心”。“我要让更多的中国人吃到绿色、健康的有机蔬菜。因为我的祖籍在陕西,家人也在陕西生活,我就琢磨着在陕西建一个自己的种植基地。”曹洋石之说。
去年年初,还在新西兰上学的他,一边常常到农场参观、学习,一边拜托他的中国朋友为种植基地选址。去年5月,刚刚大专
毕业,他便迫不及待地来到陕西。
一开始,他在陕西省周至县试种西红柿,可还没等西红柿开花,苗子就全部死掉了。技术员告诉他,他选择的这片地土质不太好。他不甘心,又看上了陕西省黄龙县一片肥沃的土地,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经过多方打听,他得知
杨凌不仅土质好,地也多,而且在那里还能经常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学习农业知识,这让他看到了希望。
去年7月,在家人的支持下,曹洋石之和两位朋友投资了50多万元,在杨凌示范区杨陵区揉谷镇白龙村杨凌现代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承包了18亩土地,建起3座温室大棚。从此,他们信心满满地扎进田间地头,开始种植西红柿、黄瓜等有机蔬菜。
来之不易的“收获季” 锄地、拔草、浇水、测量温度和湿度、给大棚放风、检查植株生长情况……曹洋石之每天坚持做着这些“功课”。遇上大风天和阴雨天,他更是时刻关注着大棚里的温度和湿度,常常半夜起床到地里忙碌,一点儿不马虎。
曹洋石之没有想到的是,等待他的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去年11月,本该成熟的西红柿绝收了。”曹洋石之回忆,“7月栽下西红柿苗后,因为病虫害等原因,植株的生长存在不少问题,但我们几个人始终怀着希望,也投入了很多精力照顾这些植株,但它们还是死了。”
这让曹洋石之有些心灰意冷。他把自己关在家里,一个人待了整整7天。
起初,他有些消沉,心想大不了从此放弃,但心里的梦想总提醒着他从头再来。他找到几个月来的工作记录,细致分析出现绝收的原因。
之后,他们拔掉死去的菜苗,请专家对土壤情况作了检测,清理了残留在土壤中的病虫害,重新铺盖了有机肥料,并开始育苗,迎接新的种植季。
日子一天天过去,种下的菜苗在他们的悉心照料下慢慢生长。今年4月底,西红柿成熟了。特别是其中一个品种颜色棕红、形似小南瓜,味道酸甜可口,受到许多人的欢迎。黄瓜也长大了。“特别神奇,好像就是在一夜之间突然长成了大个儿,我高兴坏了。”迎来第一个“收获季”,曹洋石之难掩喜悦。
“来杨凌之前,我自认为懂一些农业知识,但真正到了田地里,才发现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曹洋石之感慨道。除了通过一次次试种积累经验、研读农学书籍和相关学术论文,曹洋石之和朋友还会经常就种植中的
实际问题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请教,每个星期,他们还会抽出时间去拜访杨凌当地有经验的农民。
让蔬菜回归老味道
5月19日,家住西安的李延冰特地赶到杨凌现代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只为尝一尝曹洋石之种的有机蔬菜。
自从4月底,曹洋石之和朋友开始售卖第一批收获的西红柿和黄瓜,几乎每一天,这些有机蔬菜还没采摘下来就已被订购一空。他们的客户从亲朋好友不断扩展,包括附近的村民,以及西安一些医院、学校。许多客户还会将这些蔬菜拍照分享到微信朋友圈,随即不少人慕名前来。
“这让我想起二三十年前吃过的‘老味道’。”试吃西红柿后,李延冰若有所思。
“父母曾跟我说,现在的很多蔬菜、水果都没有多年前那种‘天然’的味道了,其实这和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关系很大。”曹洋石之说,“这也是我坚持做有机蔬菜的一个原因,让蔬菜回归原本的味道。”
曹洋石之希望,他们的努力能带动周围的农民一起,用更绿色、环保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让“一带一路”上的人们吃得更健康、更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