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在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黄河岸边的“世外桃源”
——陕西佳县坑镇赤牛坬村的乡村振兴之路
文章字数:1733
农民自编自导的大型原生态实景剧《高高山上一头牛》

  本报记者 张泽尧
 “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赤牛坬扭秧歌,人人有一手。”民谣中所说的赤牛坬,就是位于陕西佳县黄河岸边的赤牛坬村,一座古老的陕北原生态村落。赤牛坬村四面龟山怀抱,枣林层叠,生机勃勃;明清老村,错落有致,辗转腾挪,古朴厚重;新村合理规划,步步入景。全村282户,1008人,枣林面积2100亩,是中国美丽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美丽乡村宜居村,全国文明村、陕北民俗文化旅游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该村以陕北民俗文化传播为依托,全村推进民俗文化馆的建设,通过发展农村农耕文化旅游事业,带领农民致富,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日前,记者来到佳县坑镇赤牛坬村,村里正组织表演国内首部村民自编自导的大型原生态实景剧《高高山上一头牛》。在该村村委会办公室,记者见到了村支部书记高建茂及村委会其他成员。
  改革开放前:
  吃不饱、穿不暖
  谈起改革开放之前那段艰苦的岁月,上了岁数的村民深有感触。69岁的当地村民高良怀回忆道:“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村里组织统一劳动生产,粮食平均分配,吃的是高粱糊糊,土豆还不够吃。因为除了上交国家的公粮外,还需留下明年的种子,农民自己还在饿肚子。黄土地本来产量不高,还存在出工不出力的现象,严重挫伤村民的积极性。不够吃的还需国家的救济粮。穿的是村民自发染得灰布、蓝布。出行全靠步走、人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是实实在在的贫困村。”
  改革开放后:
  不愁吃、不愁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国策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措施。1981年,是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步改革进入高潮的一年。如果说1978年到1980年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改革是局部的、自发的过程,那么从1981年起,农村改革便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浪潮,且成效显著。改革开放初期,村支书高东明回忆道:“那时候村集体土地刚刚分包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就是单干,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开始种植谷子、高粱、玉米、红枣、黑豆、土豆等,政府部门还鼓励村民种植枣树,产量逐年向好,村民的饮食也好了起来,不少农民因此解决了温饱问题,并逐渐富起来。”
  村民高振月是1992年上任村支书,他说:“当时的条件逐步好转,农民手头上有了钱后,开始成片修整石窑,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随着通村公路的建成,农副产品得到了流通。村民外出务工挣钱后,可以吃上白面了。红枣种植业鼎盛时期,这里的每家每户年赚上万元。有条件的家庭,还有了电视机、三轮车,可以说是‘不愁吃不愁穿’了!”
  走进新时代:
  新生活、新跨越

  昔日黄土高原贫困村,今日全国文明民俗村。近十年来,赤牛坬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2009年开始,在“总设计师”高永东的带领下,时任村支书高贺小组织村民开始修葺废旧窑洞、围墙,新建文化广场,建设民俗文化博物馆,硬化村级道路,拓宽生产道路,修建村委办公室、超市、食堂。“到2015年,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观,村民由外出务工到返乡务农,家家吃上白面、大米、猪肉、馒头,三轮摩托车和小汽车开始流行,村民的各项幸福指数显著提升。”据该村现任村支书高建茂介绍,“2011年民俗博物馆建好后,就逐渐有了游客,2015年我们把博物馆进行了承包,旅游公司开始销售门票,饭店也逐渐盈利。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媒体朋友的宣传带动下,赤牛坬逐渐小有名气,我们也积极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管理水平,修建停车场,打通沿黄路,开设农家乐,编排表演节目,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建立养殖场、扩大种植规模等。现在逢年过节,我们都会安排节目表演,每周周末也有演出,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前来观看,让这里成为了黄河岸边的‘世外桃源’。”
  谈及新时期赤牛坬村的展望,高建茂信心倍增,“近期有四大目标:第一,打通村级道路与沿黄公路的‘最后一公里’,修建桥梁与涵洞,方便游客和村民的出行。第二,打造整村博物馆,让每位游客到每家每户都能体会到陕北民俗特色与创新。第三,建设一条从停车场到村里的隧道,隧道内的布局要彰显陕北农家特色,让游客体会到赤牛坬村的神奇与魅力。第四,着力打造民俗文化特色旅游,创新节目表演,带动手工加工业、农副产品的销售,壮大农家乐,完善旅游设施建设,让游客体验到陕北的风土人情。我们要全力打造中国美丽乡村旅游新名片,让赤牛坬村村民过上好生活。”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