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市集 都市人,每天都离不开柴米油盐。除了平常的超市、早市,消费者还能到哪儿购买到靠谱的生鲜蔬菜呢?这不,在北京三里屯一个不到百平方米的商业空地,30多家来自京郊的农户带着自家产的蔬菜、瓜果、肉蛋奶、蜂蜜、豆腐、米酒、山菌等农副产品,开始了农产品的销售生活。
像这样的新型市集是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方式之一。近年来,都市农业在平衡城市与农业关系,协调人与城市系统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形式。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开心农场和阳台农业,多元化都市农业还有哪些新看点呢?
“面对面”的农夫市集
北京三里屯,不到百平方米的商业空地,30多家来自京郊的农户带着自家产的农副产品,开始了半天的销售生活。这里俨然是一个小型的菜市场,市集上卖的都是“无添加、纯天然、手工作坊的有机食品”,产品价格均比较高,比如一斤排骨50元,一斤绿豆15元,10枚鸡蛋25元,一斤西红柿十几元不等,不到半天时间,所有的农产品几乎售卖一空。找“靠谱”的农户,买到安全食物,是北京有机农夫市集拥有众多铁杆粉丝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农夫市集并非中国独特现象。在20年前,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就开始出现专售绿色、自然农产品的农夫市集。如今,定期的农夫市集在美国已有4300多个,英国则有500个。让消费者与生产者面对面接触交流,了解农产品背后的故事,彼此建立信任。这样一种初级、原始、小众的商业模式获得了许多有购买实力、讲究饮食的消费者认可,不仅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大城市均出现了类似的有机市集。
北京有机农夫市集一般一周举办1~2次,现已开集500多场,参与市集的生态小农、家庭农场、农民(渔民)合作社遍布12个省市和5个国家。市集成立的初衷旨在让从事有机生态农业的农户能够和消费者直接沟通、交流。通过搭建平台,让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比较牢固的信任关系,互相了解、信任,进而寻找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方法。
想要加入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必须认同有机理念,耕种过程不使用农药和化肥,养殖密度合理,不使用含抗生素和激素的饲料;独立中小规模农户;公开透明,愿意和消费者沟通生产方式和方法(包括种子、肥料、饲料的来源,防病虫的方法等信息),合理规模,可持续发展和经营。同时,市集经常会召集消费者和生产者组成的队伍一起到新农户家考察。考察结束后形成报告,对不足之处提出意见,待改进符合条件后,新农户将成为见习农户,之后再转正。
“上楼下乡”的屋顶农业
相信许多人都对《舌尖上的中国》中那个在紫禁城的胡同屋顶种菜,就地取材的贵春印象深刻。正如影片里所说“都市里,成片的屋顶仿佛被遗弃的空间,了无生气。而贵春的屋顶菜园却是一片清凉世界,不足100平方米的绿色屋顶,用它的每一个叶片净化着都市的空气,它们是贵春送给这个城市的礼物。”
将田园搬入城市,在楼顶缔造良田,让城市居民“上楼下乡”就置身田园。这种充分利用闲置屋顶或阳台,通过整合雨水收集、太阳能利用设施、互联网信息、全自动浇灌技术、生态环保等技术建造景观菜园的都市休闲农业城市互动的新模式就是屋顶农业。
目前,国内的屋顶农业在空气湿润、温度适宜的长江以南发展较好。建在江苏常州的第一座城市屋顶体验农场,面积4000平方米,景观长度超过200米。利用屋顶景观田园空间,为顾客提供开办会议、沙龙等定制化服务;开设田园主题餐厅,推崇有机轻餐饮;顾客可采摘绿色蔬菜,或选购定制田园礼盒,或认领生态种植箱景等等。
多模式的会展农业 会展农业是都市农业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是以一定的场馆设施和展示基地为基础,以农事、农俗、农产品为载体,以会议、展览、展销、节庆等活动为表征,促进农业与旅游、文化、餐饮、服务、物流产业及其它相关产业高度融合的新型农业产业经济形态。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会展农业已成为促进国际化大都市经济繁荣的重要力量,更是衡量国际化大都市的一个重要标志。以北京为例,涉农会展业形式多样,目前已形成了“草莓、籽种、食用菌、花卉、西瓜、葡萄”六大支柱会展农业产业。
有以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为主的模式。如连续举办17届的北京丰台种子交易会,自1992年创办至今,规模已居全国四大“种交会”之首,为中国籽种产业的发展搭建了信息交流的平台、品种竞争的擂台、企业宣传的舞台和农民选种的看台,为北京市会展农业的典型代表。
有以学术会议拓展的发展模式。比较典型的包括密云板栗会展农业、昌平会展农业、通州食用菌会展农业以及延庆葡萄会展农业等。
还有以农事、节庆、民俗文化、观光旅游与会展农业融合起来的模式。如大兴西瓜节、怀柔板栗文化节、昌平苹果文化节、平谷国际桃花音乐节、海淀御杏采摘节、门头沟樱桃节、通州张家湾葡萄采摘节等等。每年吸引无数市民与游客慕名观赏,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文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