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静宁县雷大镇属国家贫困乡镇,目前还有11个贫困村,8个为深度贫困村,543户贫困户中将近半数缺乏产业支撑,67.2%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为夯实脱贫攻坚基础,该镇探索推行“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新模式,积极培育壮大果产业,带民致富。
仙人峡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该镇后梁村新搭建的产业培育平台,全村的贫困户都被吸纳了进去。从供种(苗),生产管理,提供技术服务,到产品包装及销售,都由合作社统一经营。该镇通过筛选扶持村“两委”成员、大户或者能人的方式,让其牵头创办了果品或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这些合作社已新植果园1110亩,养牛58头,辐射带动贫困村发展果园1620亩。
借农村“三变”改革,量化折股保分红。如何保证农民增收?该镇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方式,将5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和20万元农民合作社补助资金,留除合作社部分运转经费外,全部量化折股给贫困户,并结合贫困户土地流转和土地入股情况,合理分配合作社产业经营股权。
“贫困户4口及4口人以下的每户占股1%,4口人以上的每户占股1.5%,村集体占股20%~25%,合作社占股25%~30%。”仙人峡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程满银向记者详细解释说,果园挂果前的3~5年内,果园行间套种作物的收益除去成本外全部分给贫困社员,村集体和合作社基本无收益。园挂果收益后,预计贫困户每户保底分红450元/股,5~10年1500元/股以上,10年以上每股保底2000元,加上就地务工人均收入预计达5000元左右。
强化服务监管,规范资产管理。合作社运行步入正轨后,就要强化镇政府的指导协调和督促监管作用。为确保村集体和农户利益不受损,该镇专门成立了雷大镇产业扶贫推进领导小组和镇政府产业发展办公室,督促11个合作社制定完善章程,建立合作社负责人经营绩效考核办法,健全农村“三资”管理机制,理顺合作社与村“两委”权责关系。包括合作社的规范组建、运行管理和土地流转、量化折股、协议签订等具体事项,都由产业办指导完成。(本报记者 李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