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黄土背朝天,生动写就了中国农民几千年来的辛劳形象。春耕时节记者走访洞庭湖平原,看到“共享农业”悄然兴起,农业技术、农业机械正被越来越多的“共享”,维持了上千年的传统农业模式正悄然变化,农忙时节农民不“忙”。
农技共享半夜起床照看种子成历史
清明过后,洞庭湖平原上色彩斑斓,一片生机勃发的景象。孙学元家住在赫山区兰溪镇槐花堤村,每年到南方水稻浸种催芽的时候,最为伤身伤神。按传统方法,水稻浸种后,在室内用稻草、棉被盖起来,保温催芽。他感叹:“反正这个时候没得好觉睡。”不过今年孙学元倒是睡得格外安心,当起了“甩手掌柜”。
按他的指引,记者来到不远处的赫山区惠民专业合作社。100多平方米的育秧工厂里,浸种池、消毒池、吊车、秧盘传送带等设施一应俱全。负责人刘创业边指挥工人搬运秧苗边说:“我们的育秧厂实现智能化控制,恒温恒湿,催芽效果很好,种子发芽率很高。”据孙学元介绍,周围90%的农户都选择到这里催芽育秧,费用实惠,不再为此劳力费神。刘创业说,通过打造一种“共享”模式,将技术为大家所用,集约化生产,成本不高效果好。这种“农技共享”,从催芽育秧、测土配方到统防统治各个环节都在推开,得到越来越多农民的认可。
共享农机更快捷、更实惠
马上要耕地了,家住常德鼎城谢家铺镇的种粮大户匡勇立登录微信,在微信群里打了几行字,等着他的“帮手”过来。第二天,他在谢家铺镇匡家桥村的300多亩连片稻田里,三台旋耕机正在开足马力翻耕。老匡说,在城里,手机一刷,能约共享汽车;在田里,手机一刷,约共享农机也很方便。
在“农机共享”模式下,过去闲置的农机被充分利用,找不到农机也成为历史。“这些大家伙一天能耕40亩左右,速度很快,再也不担心耽误农时。”站在田埂上,匡勇立神情轻松,“价格也实惠,100到120元钱一亩,比城里共享汽车还实惠。”(据《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