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西村村支部书记邓宝权向记者介绍村上种植产业分布。 本报首席记者 赵允
开栏语: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吹遍祖国大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开启了农村改革的新篇章;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三农”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回望改革开放近40年的光辉历程,“三农”建设不断推进,农村从落后走向文明,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农民从贫穷走向富裕,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新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
为记录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村的巨大变化,即日起,农业科技报社将在《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以及所属新媒体平台开设“看新时代乡村巨变·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栏目,为您呈现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三农”改革最强音,与您一同感悟“春天的故事”。
依山而居,环境秀美,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产业兴旺,改革开放40年里,陕西省周至县九峰镇耿西村通过激活自身发展动力,让村容村貌实现大变样。4月6日,记者走进九峰镇,探访改革开放下的耿西之变。
“之前的日子和现在没法比”
在耿西村村头的果园里,80岁仍分外健朗的彭秀兰正和小儿子许建华一起忙着给自家猕猴桃树施肥。“现在的日子比原来好太多了。”和记者交谈中,彭老太嘴里频繁念叨着这句话。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年轻时,因家里劳动力欠缺,彭老太凭一人之力拉扯六个孩子艰难渡日。“那会儿的日子现在想想真是苦啊,娃们吃不饱、穿不暖,一天天可怜的,和现在根本没改善,还在于国家一项项惠民政策的落地实施。粮,遇到收成不好的年份自家都不够吃,后来种粮食不但不用上交公粮,还给农民补贴,变化太大。另外,现在农村老年人每月还能领到100多元的养老金,别的不说,自己日常零花足够了,多少能给儿女减轻一点负担,我知足了。”彭老太说到。
“打赢从贫困村到全国文明村的翻身仗” 令耿西村现年58岁的村支部书记邓宝权最为自豪的一件事是,从2002年冬出任本村村干部至今,他和一众领导班子协力,让耿西村从一个人均年收入600多元的贫困村升级成为一个人均年收入1.15万元的周至县县域唯一一个全国文明村,将昔日以种粮为主导的耿西升级发展为“无粮村”,形成以猕猴桃为主导产业的果业大村,果园面积达1800亩。
国家级“敬老模范村”、陕西省“卫生村”、陕西省“敬老文明号”、西安市“关心下一代先进村”、西安市“绿色村庄”、西安市“环保生态村”、西安市“一村一品”示范村……走进耿西村村委会,一面悬挂着各种奖牌的荣誉墙分外耀眼。从2002年至今,耿西村共摘得41项荣誉,在邓宝权眼里,每一项荣誉的背后都是干群一心共同努力的结果。
邓宝权有18本装订整齐的“宝贝”,这些宝贝是当村干部这15年来,他亲自撰写、整理出的18本耿西村文集。这些文集的内容涵盖耿西村文明生态卫生村创建、扶贫重点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放、美丽村庄建设、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两学一做、脱贫攻坚等方方面面,共计200多万字。“这18本文集记录着我们耿西村从2002年至今发展的点点滴滴,也是我这十多年工作的一个汇总。”邓宝权表示。
记者了解到,因为基层管理、建设出众,早些年,耿西村还吸引了欧盟28个国家官员及亚洲11个国家老龄官员等来村考察调研。
“政策这么好,谁再有怨言我不答应” 在耿西村现年70岁的村民周月梅的记忆里,早年,全村就一台黑白电视机,那会儿一到晚上看电视,大伙儿就像看电影一样聚在一起,白馒头都是稀罕物。而现在,液晶电视、空调、冰箱、汽车这些之前专属于城市家庭的东西在耿西村也不是啥稀罕东西,村里人对吃的要求也早已由原来的吃饱变为吃好。
“你看,我们村上街道现在已全部硬化、绿化、亮化,另外,各村民小组还有保洁员专门负责村上卫生,农村人看病有了新合疗,孩子们受教育的条件变好了,国家还给老人发放养老金。”细数着这些年的点滴变化,周月梅感慨不已。
除了周月梅,采访中,耿西村62岁的五保户王春牛也告诉记者,自己有一片近1亩的猕猴桃园,国家每月还给家里500元补贴,他坚信往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国家政策这么好,谁再有怨言我都不答应。”王春牛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