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在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发布2018年财政重点强农惠农政策——
聚焦“人、地、钱”服务乡村振兴
文章字数:1832
  近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发布2018年财政重点强农惠农政策(以下简称“新政策”)。
  新政策指出,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8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支农投入,强化项目统筹整合,完善资金使用管理机制。
  新政策进一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惠农政策指政府为了支持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而对农业、农民和农村给予的政策倾斜和优惠。我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实施10余年来,给农业发展增强了后劲,给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给农民带来了实惠。
  但是,过去我国强农惠农政策主要是以政策红利形式实施的,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提出,今年的政策与往年相比在实施策略上会有何调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程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今年强农惠农的整体政策可以看出,为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政府加大了对农业农村的支持。
  程郁认为新政策主要集中在农业的“人、地、钱”三方面。在“人”的方面,重点加强了对农业新兴主体——职业农民的培训支持。在“地”的方面,加大了向生态和生产相平衡的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在“钱”的方面,财政支持从过去纯粹与产量挂钩的支持方式转变为以耕地基地保护为主,逐步向绿色生态补贴的支持方式转变。
  在她看来,这三项改革之前只是一个起步,今年的政策开始进一步深入推进,虽然具体的方法还在探索过程中,但是未来一定是朝着这样的方向推进。
  新政策列出8大类37小类措施来支持三农,主要包括农民直接补贴、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支持农业结构调整、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支持绿色高效技术推广服务、支持农业资源生态保护和面源污染防治、支持农业防灾救灾、大县奖励政策等。
  此次较受社会关注的是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方面,包括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能力建设、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和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比如,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以提升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为主要内容,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人次。
  记者对比了2017年财政重点强农惠农政策,发现新政策基本是在保持原支持力度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惠农措施。这些新变化有:在补贴方面,增加了对大豆和棉花的补贴,补贴资金采取“一卡(折)通”等形式兑付给生产者;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方面,增加了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增加了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在支持农业资源生态保护和面源污染防治方面,增加了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和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
  四大方面加大强农惠农支持力度
  程郁认为,从今年这些新增加的措施可以看出,今年政策在四大方面加大了支持强农惠农力度。
  一是在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方面。虽然种植业的调整从前两年玉米的生产结构调整已经开始,但是从今年起这个结构调整的范围正在扩大,包括对水稻的调节也已经在推进,而且从开始的小范围试点推向大范围调整。调整的原因一方面是从生态保护的需要出发,另外也是根据现在农产品消费结构变化的要求,从传统的以粮食为主的生产结构,开始向“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转变,同时在向特色优质产品倾斜。
  二是在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和附加值方面。一二三产融合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今年对一二三产融合的支持方式将更加深入推进,通过产业园区的建设把一二三产都囊括进来。再加上此次新政策增加了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相当于要培育一些特色优势品种的产品,说明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从数量到品质的阶段,这是一个大的转变。
  三是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方面增加了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这也是一个较大的转变。小农户是我们传统的社会化分工,能够完成生产的各个环节。但这其实是一个相对低效落后的生产方式。未来我们要把小农户囊括进来发展新型农业,因为用大量的现代化企业替代小农户的生产是不可能的,切实可行的做法就是推行社会化的生产服务,以这种先进的服务体系来带动小农户使用先进的机器设备,从而使生产方式变得更加便利。
  四是在农业生态生产方面支持力度明显加强。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最终还是要转变为对生态的保护以及向绿色生产方式转型。根据我国“藏粮于地”的战略,把过去的生产方式向生产与生态相平衡的生产方式转变,也是今年政策最大的特色。而且现在我国农业补贴和支持方式上还面临着WTO超标的压力,如果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未来我国必须要逐步向支持生态发展转变,走绿色补贴的道路,把原来的黄箱政策变成绿箱政策,从而扩大我国农业支持的空间。
  (据《中国经济时报》)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