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甘肃省宁县南义乡寨子河村菜农水永旺的蔬菜大棚,尽管已是隆冬时节,但这里却处处郁郁葱葱。这是老水借鉴外地客商的种植经验,实现设施大棚“周年生产”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现在这棚菜已是第四茬了,别小看这么点菠菜,价格可好了,按市场价每公斤4元计算,这些菜随便也能买五、六百元。”水永旺夫妇正在大棚里忙碌着,妻子在采收菠菜,老水在给油菜喷洒除虫剂。忙完手头的活后,水永旺指着地上刚刚采收的菠菜高兴地告诉记者。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水永旺就开始在自家地里,靠老把式种植蔬菜,但一到冬季,大棚里一般都处于闲置状态,每年收入也就只有四、五千元,勉强维持生活。2014年,宁县通过实施精准特色富民产业的“引智借脑”工程,引进了许多外地客商,陕西客商朱航卫就是在这种机遇下从咸阳转战到寨子河村种植设施瓜菜。
种菜得借鉴经验种,水永旺是个头脑精明的人,落后就要赶上。朱航卫的瓜菜基地建成后,水永旺便让妻子在农闲时节去那里边打工边学习技术。
在务工过程中,水永旺的妻子发现客商朱航卫值得借鉴的种植经验实在太多了,一对比,觉得自己以前的种菜方式过时了。
外地客商的种植经验、种植模式对水永旺的触动很大。于是,他在去年建了3座大跨度新型钢架大棚。再过几天,他家大棚里的萝卜就可以上市了,老水的腰包更鼓了。“以前小棚种植蔬菜,冬季种不成,现在的双拱双膜大棚冬季可以多种一茬蔬菜。往年一年的收入在4万元左右,去年能多收入3万多元,增收了将近一倍。”水永旺丰收的喜悦之情难以言表。
如今,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像水永旺这样有头脑的菜农,开始积极参加各类培训,不断充实自己,自觉地跟着经验走,取得了好收成,鼓起了钱袋子。(本报记者李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