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便于集中耕作 靖边帮助贫困户发展生猪养殖业 医疗帮扶队为村民免费诊疗 ■宋炜 黄赟 通讯员 樊悦
在精准脱贫的道路上,如何让贫困户彻底摆脱贫困,陕西靖边县的做法是从土地流转、产业扶贫、结构调整、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下功夫,让扶贫在深度上得到延伸,制度上得到保障,改革中得到实惠,从而为彻底拔掉穷根打下坚实基础。
土地流转让贫困户“坐地收金” 在靖边席麻湾镇高渠村,阳光在庄稼地上跳跃闪烁。马春花是这片庄稼地的主人之一,她是村里的脱贫巩固户,家里因缺乏劳动力,很多土地被闲置撂荒。今年开春,马春花把自己14亩撂荒的土地全部流转承包给种植合作社,每亩收350元承包费,年初单是来自土地流转的承包费就有4900元,解放了劳动力。靖边县委办扶贫干部又给她找了环卫工的工作,每个月1800元的固定工资解决了这家人的脱贫难题。
像这样通过合作社或种植大户进行土地流转的模式,在靖边县的其他乡镇还有不少。席麻湾镇流转整合了2000亩土地搞黄芪种植,涉及贫困户16户、68人,每亩承包费350元。黄蒿界镇针对黄大梁村小组集体山地处于闲置状态这一现状,整合实施千亩集体林果业示范园,让贫困户靠山地入股分红……
靖边通过这种土地流转的形式,让一些因病因残失去劳动能力的农户依然能靠山吃山,坐在家里有稳定的土地收入。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模式优化了种植结构,推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农业产业化、设施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从而让贫困户从土地流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得到更多实惠。
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脱贫根本出路
11月12日,这一天对马季沟村白家沟村小组来说,是一个最高兴的日子:全组村民首次分到了一块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蛋糕”,每个村民平均拿到公益林种苗补偿款分红255元。2014年11月8日,白家沟村小组27户村民冒着改革失败的风险,在白纸黑字上签订了白家沟村小组全部耕地、林地、荒地由集体管理经营的协议,拉开了马季沟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序幕。
在这场改革中,马季沟村党支部坚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探索脱贫攻坚长效机制。为了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给全村9户27人设立精准扶贫户“资金股”,将中省市县给予精准贫困户的各类资金分别入股到7个合作分社之中,实行按股分红。
2016年,已有4个村小组8户精准扶贫户26人,从集体经营中分红47800元。鲁家湾村小组精准扶贫户鲁加业,家有四口人,去年集体分红每人2324元,加上种地、养羊收入,大大超过了贫困人口人均3015元的标准,实现稳步脱贫。
在马季沟村有一片300亩的标准化葡萄基地,这是马季沟村争取的专项扶贫项目,村集体确定全村14户贫困户48人,每人享受固定1亩的葡萄收入,预计每亩年纯收入3500元,发挥了合作社经营长效产业、贫困户稳定收入的作用。
张家畔村是靖边张家畔街道办事处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典型代表。张家畔村共有人口214户983人,2016年该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106元,全村无精准扶贫对象。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张家畔村结合村情实际成立了“经联社”组织,后期采取“集体筹建、整体外租”“土地入股、引资开发”等多种模式,先后发展了16处村级经济实体,集体固定资产2.7亿元,每年营业额3.5亿元左右。
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村民的红利也随之而来。张家畔村的集体收益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对集体收益进行合理分配,用于解决医疗、养老、上学等费用,剔除用于解决民生的费用外,剩余收入用于硬化改建村内道路、巷道、广场,以及完善水电气等设施。
村集体经济不仅让村内青年就业、能人创业、老年人生活、学生上学,养老和医保等得到全面保障,而且减少了村民家庭支出,确保了没有一户家庭列入扶贫行列,防止了村民“返贫”。
随着马季沟、张家畔村等集体经济发展成效不断凸显,靖边宁条梁镇大滩村、东坑镇伊当湾等村子也迈开了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步伐,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探索精准扶贫长效机制,把集体“财源”作为贫困户脱贫的底气和老本,为贫困户寻找脱贫的根本出路。
产业扶贫培养贫困户内生动力 产业扶贫关系到脱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是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的关键举措,靖边把“造血式”的产业扶贫当成首选。去年,席麻湾镇了解到一部分贫困户想发展生猪养殖业,但苦于没有起步资金和合适场地,于是镇党委和村里的帮扶干部想对策、谋出路,决定成立养猪合作社,走党建+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
在短短的13个月里,养猪合作社进行了“细胞裂变式”的发展,从合作社最先购买了70头母猪、3头公猪,到目前310头猪的存栏量,从最初每家贫困户投入1万元成本,到现在总产值60万元的养殖规模。
为了实现深度扶贫,解决贫困户的后顾之忧,镇里有养殖经验的党员又为贫困户提供免费技术服务,镇畜牧站派专人驻场搞防疫。在销售环节上,镇政府和帮扶干部联系企业,支部联系个体户,党员联系群众做到销售无忧。
同样尝到产业帮扶甜头的还有中山涧镇的李宝元。去年中山涧镇让合作社把30头牛犊“租”给15户有意愿的贫困户饲养,合作社提供全程技术指导,等牛犊长大后,合作社以签订的协议价收回成年肉牛,再刨去牛犊费和合作社提供的精饲料成本,剩下的利润全归贫困户所有。
如此一来,贫困户不用掏一分钱,不用承担任何市场风险,光靠劳力和草料就能从中赚取利润。同时,合作社也节约了养殖管理成本,扩大了规模,有效利用了剩余劳动力,这种合作社+贫困户“借鸡生蛋”的产业扶贫模式让双方实现了利益共赢。
在产业帮扶上,靖边县各镇村根据实际探索不同的脱贫模式,除了代养和联合共养进行产业扶贫外,红墩界镇白城子村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依托统万城景区当起了环卫工,每个月有固定的工资收入,有的贫困户还在景区开起了洗车场,发展第三产业;东坑镇伊当湾村为贫困户建起温室大棚,让贫困户靠棚脱贫……
民生改革为贫困户解决后顾之忧
为了不让贫困户再因病因学致贫,靖边以“釜底抽薪”的勇气大胆进行医疗和教育领域改革,让贫困户享受民生改革的红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今年,靖边投入948万元实施贫困户健康扶贫全覆盖。随着靖边县健康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贫困户只需在家里就可享受医生的上门服务。据靖边县卫计局局长张警予介绍,根据“精准扶贫、因病施治、保障基本”的原则和“两不愁、三保障”要求,靖边先后制订出台了一系列医疗帮扶措施,开展“为贫困户送医送药送健康”工作,各乡镇卫生院按照每人不低于70元的标准,共投入资金118万元,为全县1691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了免费体检,还跟他们签订了长期一对一的家庭医生服务协议,通过指定医生每月两次的上门服务,全程监测贫困户的健康,为他们提供暖心的诊疗意见。
同时,该县又通过脱贫攻坚指挥部另外划拨扶贫资金830万元,用于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医疗保障费用。为了解决看病难问题,靖边县3家公立医院和25家基层卫生院都开辟了贫困人口就医“绿色通道”,让就医的贫困户不用排队、不交押金、不用挂号,先诊疗后付费。并按总床位5%的比例开放了“扶贫病房”,实现了“一站式”即时结算。为了让老百姓了解自己的权益,先后印制发放《靖边县医疗扶贫计生奖扶政策明白卡》5万余份,《健康扶贫手册》5000多本。
随着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等一系列健康服务工作不断提质升级,全县因病返贫和因病致贫现象正在得到有效缓解,医疗保障正在逐步变成健康保障。
除了在健康扶贫上大力投入外,靖边在教育扶贫方面也走在全省前列。在靖边,贫困户子女只要持有建档立卡学生资助政策明白卡和资助资金发放银行卡,就能享受15年教育“兜底”扶贫政策,所谓两卡拿在手,上学不用愁,从而彻底解决了贫困家庭的因学致贫问题。
2017年春季学期,靖边共为1688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幼儿)发放141.76万元,受益学生、家长满心欢喜,他们切实感受到来自政府的温暖帮扶。
靖边县为了充分发挥教育脱贫攻坚在推进精准脱贫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根本性作用,进一步落实“两不愁、三保障”政策,在全县对建档立卡户子女15年教育实行“兜底”扶贫政策,彻底解决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阶段上学经济负担,做到学生上学零成本,确保每一个贫困学生不因贫辍学,每一个家庭不因学返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