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地处国家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大兴安岭南麓片区辐射范围内。当地有个民谣,看谁家光景好不好要“先看房、次看粮,再看有没有病号卧在床”。如今,在党的脱贫政策深入实施下,贫困户纷纷住进了新房,致富有了新门路,社会保障也日益坚实。
家家住进新房子贫困村变身“新农村”
52岁的长岭县十九号村贫困户王洪杰在12年前失去了丈夫,“两间土房住了30年,窗台上一层层土,仓房倒了也只能用木头支着。”每到春秋,王洪杰就用草和泥抹屋顶对付着,“抹完房子也漏,刮大风、下大雨就一夜不敢睡。”
12月的东北农村,室外温度达到零下十五六摄氏度,而王洪杰的新房里火炕烧得正旺,温暖如春。“40平方米的新房不花钱,甚至火炕都安装好了。”王洪杰说,建房时天天看着,“新房上下都是钢筋水泥,大地震都不怕。”
贫困村变身“新农村”。134户贫困户家家住上新房、17公里水泥路铺到家门、三眼深水井让村民不再担心后辈因高氟水而牙黄,十九号村两年间的变化正是松原补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短板的缩影。
贫困户纷纷成股东找到致富“小金羊”
“多收粮”是贫困户对致富的向往,体现了对产业脱贫的渴望。乾安县岁字村90%的土地是盐碱地。“咱这儿种地不行但畜牧条件好。”村党支部书记真铁全说,他们利用金融扶贫政策,每户贷款5万元,政府担保并贴息。用这些资金建起了8公顷养殖基地和8栋蔬菜大棚,所有贫困户入股享受分红。
59岁的贫困户周景方半年从养殖合作社获得分红1600元。他说:“在合作社打工还有一份工资收入,一年下来收入1万元。”
“一村一业”的产业脱贫在松原的实践中融入了现代农业标准化、品牌化等理念,以市场终端、产业链谋划脱贫产业,建立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松原两年来投入扶贫资金16.8亿元,实施产业项目237个,养殖业、优质杂粮杂豆、无公害蔬菜等产业不仅助力脱贫攻坚,也打造了一张“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的“新名片”。
建起返贫“防火墙”不怕有病卧在床
“我得冠心病打针吃药钱,如今也能报销。”65岁的松原市长岭县贫困户胡友竖着大拇指说,“好日子好好过,新时代好好活。”
松原为防止因病、因学致贫返贫,突出健康扶贫和教育扶贫,夯实脱贫“底子”,构建起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商业保险、县级医疗基金的四道医疗保障网。松原市扶贫办副主任张喜富说,贫困户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重度贫困户100%报销。教育上,松原对每名农村学生学前阶段每年补助1500元,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和中学生分别补助1000元和1250元,高等教育阶段每年补助2000元。
新房子、新产业、新生活……松原两年来交出了脱贫攻坚的新答卷,9.3万贫困人口中已有约六成脱贫。而3.4万多名干部“扎”到脱贫攻坚第一线,更促进了干群关系和谐。(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