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斯汗·波列克拜波列克拜(左)与邻居何桂华交谈 新疆阿勒泰市国营一牧场克孜塔斯分场有一个“暖窝子”——哈萨克族老人依斯汗·波列克拜的家。60余年,先后有汉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维吾尔族4个民族的30个孩子在她家寄养,得到照顾。如今孩子们长大成人,儿孙达128人。他们亲切地称依斯汗为“阿帕”(哈萨克语“奶奶”的意思)。
近日,笔者从乌鲁木齐坐了一夜的火车,来到“老阿帕”依斯汗用温情营造的“暖窝子”,感受人间大爱。依斯汗老人告诉笔者,她5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当时哥哥8岁,母亲一个人带着他们兄妹俩,生活艰难,周围的牧民经常帮助他们。一块馕、一桶奶、一碗抓饭……点点滴滴,依斯汗记在心里。她以真挚朴素的情感,回馈养育她的这片土地和牧民。
“阿帕的恩情我报答不完” 阿勒泰的冬天漫长而严寒。窗外漫天飞雪,屋里炉子边的炕上睡了十几个孩子。好几个脚丫子露在外面,那准是高个儿的;还有一两个爱说梦话……今年63岁的维吾尔族老人努尔泰·阿布都哈德尔,向笔者描述这样一个画面。当年,努尔泰第一个来到依斯汗家,见证了这里延续了60多年的温暖。
1956年,刚满两周岁的努尔泰,母亲身患重病,无法照顾他,父亲又常年放牧,不能把他带在身边。得知这一情况,依斯汗主动对努尔泰的母亲说:“放心,只要有我的孩子一口饭吃,我就不会饿着他。”
依斯汗带努尔泰回家,和自己的两个孩子一起抚养。1960年,依斯汗家附近有了当地唯一的学校。此后,陆续有牧民上门找依斯汗。他们想让孩子上学。但常年转场放牧,没法给孩子一个稳定的读书环境。于是,他们只能求助依斯汗,让孩子借宿在她家里。
“我至今都无比感激,当年阿帕没有拒绝我的父母。”叶然古丽·吐鲁思斯别克说,1981年,小学毕业后叶然古丽来到依斯汗家借住。“当年阿帕收留了我,为我的人生提供了新的机遇。她的恩情,我永远报答不完。”如今是阿勒泰市国营一牧场克孜塔斯分场副场长的叶然古丽说。
“她的‘暖窝子’也暖了我这个老邻居” 每天刚过凌晨,依斯汗就赶着去挤牛奶,收拾大院。天还不亮,她就拿着铁锹去铲一些煤块,生火煮奶茶,准备早餐。送走中午回家吃饭的孩子们,她又赶紧去田里干活……这是依斯汗的汉族邻居何桂华每天看到的场景。
1967年,因为一场洪水,何桂华与依斯汗结下深厚的情谊。那年6月,融雪性洪水灌满了额尔齐斯河,何桂华夫妇必须尽快将生产队的牲畜转入牧场。“当时我们全身都湿透了,怀里还抱着一个两岁的孩子,又冷又饿。”这时,对岸的依斯汗向他们招手。“有没有馍馍?”何桂华大声问。“有吃的,还有热奶茶!”对岸传来热情的回答。
“我们激动地冲过去,吃饱喝足,一直睡到第二天早晨。”此后,两家来往十分密切。“孩子们去上学时,我会来依斯汗家,跟她一边干活,一边聊孩子们,但她从不说她自己有多难。”依斯汗的丈夫去世后这些年,全靠她一人张罗。“能不难么?她自己有9个孩子要养,还要帮忙带牧民的孩子,太难了。”说到这里,何桂华叹了一口气。坐在旁边的依斯汗用胳膊轻轻捣了一下她这个老邻居,笑道:“不都过来了么?”阿勒泰市国营一牧场党委书记、场长韦少华说,“老阿帕”依斯汗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助人为乐,在牧场传为佳话。(杨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