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农
进入冬季,萝卜白菜就成了餐桌上的主菜。这时候,特别惦念着家乡野生的“地转儿”。
地转儿是家乡人的昵称,它的大名叫地软,家乡人也称其无根草。地转儿是一种野生的菌类,色黑,主要生产于阴凉湿润的山坡荒地或沟坎崖畔。
儿时的记忆中,西北山里的老家特别寒冷,一夜之间桶里的水就冻成了冰坨。穿着棉衣棉裤的孩子们,挎上大篮子,相约去拾地转儿。拾地转儿最好在一场大雪过后,阳坡里大多的雪已经消完了,只有背阴处还残留着少许积雪。经雪滋润后的地转儿,黑里透亮,水灵灵,鲜嫩嫩,散发着菌类淡淡的清香。山里的孩子,就算闭着眼睛,也能知道哪里有。老远看去,越是地皮发黑的地方,地转儿就越多。一朵朵,一簇簇,看上去软乎乎,招人喜爱。
山里的孩子,也像地转儿一样皮实,尽管手冻得红肿,手背肿得像馒头,上面布满大大小小的血口子,但孩子们从不喊疼叫苦。在那个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孩子们把拾地转儿当成了一种乐趣。渴了累了,随便抓起地上的积雪就往嘴里塞。有时候,遇上调皮的孩子,就会悄悄地把手里的雪球塞进别人的衣领里,然后笑着远远地跑开,惹得一阵你追我跑,嘻嘻哈哈……笑声打破冬日原野的寂静。
那时候,没什么好吃的,偶尔吃一顿地转儿包子,就是最诱人的美食了。母亲把我拾来的地转儿用开水焯一下,然后洗净,细心地捡去柴草,再加上白菜和粉条做馅,蒸成地软包子,一家人坐在热乎乎的土炕上,吃着香喷喷的地软包子,那情那景,现在想起来,还让人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