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穷二白到取得重大突破 “新一轮油棕研究的起步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一没产业基础,二没人才储备。”老专家、热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林位夫研究员坦言,缺乏产业支撑就意味着科研项目和经费短缺,没办法,只能通过各种渠道争取资助和支持开展油棕研究。
科研对油棕产业能做什么?热科院橡胶所研究团队考虑最多的是,前端培育出能够规模化种植生产的优良品种,中端制定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末端研究出适合国内分散种植现状的小型加工设备。
“油棕产量提高主要得益于品种的优化改良。”曾宪海说,上世纪5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主要种植的厚壳型品种出油率约17%,之后通过杂交改良培育出了出油率高于20%的薄壳型品种,油棕产量实现了第一次飞跃。
组培苗为油棕产业规模发展奠定基础
“产业空白,持之以恒必能实现突破。”为了培育能适应国内热带北缘地理环境条件的油棕种植材料,曾宪海说,从2009年到2015年,热科院橡胶所对海南、云南、广东、广西和福建热区5省开展了4次大规模油棕种质资源调查。通过对我国热区5省区的普查筛选出41个油棕居群172株油棕优株,并进行3年6次的定点观测,初步了解国内油棕生产潜力,并初选出一些抗寒高产、抗旱高产等优良单株,这些优株是我国发展油棕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杂交繁育让世界油棕产业实现第一次飞跃,组培选育则让第二次飞跃成为可能。”曾宪海说,根据国外经验,油棕组培苗比杂交苗单产也要提高20%-30%,通过培育优株组培苗就可更快、更好地改良种植材料。
作为农业部油棕品种区域适应性试种协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的曾宪海直言,组培苗的试种成功,为我国规模化发展油棕产业打下了基础。以前只是突破了油棕组培技术,只有在掌握组培苗驯化育苗和大田定植技术,并在大田试种成功后才能说真正攻克掌握了油棕组培苗培育技术。目前大田试种成功,填补了国内这一技术领域的空白,可大大缩短了国内油棕良种繁育的期限,可解决我国发展油棕产业所急需的优良材料繁育问题。
经初步测算,油棕种植效益十分可观。曾宪海算到,再过3年,油棕组培苗进入丰产期后,每亩鲜果产量有望超过4000斤,按23%出油率算,每亩可产棕榈油900斤,按目前国际棕榈油每斤3块多钱的期货价格计算,亩产值约2700元。
据了解,全球共有43个亚非拉国家种植油棕,主要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老专家林位夫期望年轻一代科研人员能够进一步优化油棕组培技术,降低组培苗生产成本,参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油棕主产国的种苗市场竞争,让更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够受益中国的农业科技创新。
(据《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