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是时下经常能听到的一句话。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快速流动,“弱者种地”“差地种粮”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而在这个群体中,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新型农民。
老农民变身农业CEO
现年45岁的任建忠是四川省崇州市隆兴镇青桥村人。此前,他长期务农,也外出务过工,回乡后,做过一段时间养殖生意。因养殖技术不过硬“亏了”。从那以后,任建忠萌生了系统学习种养技术的强烈意愿,而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培训为他提供了绝佳机会。
职业经理人的收入如何确定?任建忠说,合作社对经营纯收入实行1∶2∶7的分红,10%作为合作社发展的公积金、20%作为农业职业经理人佣金、70%作为社员土地入股分红,辅以超产分成或二次分红等方式,保障入社社员收益。在任建忠看来,此前之所以出现“弱者种地”现象,根本原因还是农民种地不挣钱,而不挣钱的主要原因是经营规模太小。
“我以前也曾丢下田地出去打工,时间不长。”47岁的农业职业经理人王志全说,2011年,他回家不久就遇到合作社成立,便竞聘当起了职业经理人。最初规模只有80亩,但土地集群效应已初显:农户治虫成本15元一亩,而合作社只需12元一亩。收割季到了,农户请的收割机70元一亩,而合作社50元一亩。
“农二代”的现代农业观
王伶俐是王志全的女儿,大学毕业后她选择回到家乡,成为农业职业经理人,和父亲一起管理着600多户农民的3000多亩土地,种小麦、水稻、油菜,年收入数十万元。
“我们这一代职业经理人喜欢尝试新的东西,比如农业电商、品牌农业。如果是传统农业,那吸引不了这么多大学生,我们追求的是现代农业。”王伶俐介绍,她目前更多负责的是西蜀粮仓公司的专业化运营,主打营销“稻虾藕遇”生态大米。这是由当地20个合作社发起组建的公司,主打的是区域公用品牌。目前,公司建成了稻米展示馆,还实现了线上运营。
为何大学毕业选择回到农村?王伶俐表示,每年几十万元的薪金只是一方面,职业成就感和当地的扶持是另一方面。按照规定,农业职业经理人从事粮食规模经营,可以在普通补贴的基础上提高10%;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对个人应缴部分给予60%的补助;凭农业职业经理人等级或荣誉证书,可以获得10万元至100万元信用贷款支持,并享受政府贴息。
职业农民培育的带头人
江苏大丰的新农民培育则与下乡的农业科技人员密不可分,作为大丰的新农民,周志强在丰收大地农业示范园“安家”多年。“其实蔬菜瓜果好吃不好吃,种得好只是一小部分原因,源头还是在于种子。”周志强算了笔账:种苗质量好,提前培育好而不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实际上是延长了一个生产季,带来了叠加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大丰涌现出很多新主体、新业态和新载体,集成了全新的发展理念、现代经营方式和先进的科技装备。更为可喜的是,像周志强这样的新农民的出现,发展了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既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措施得以落到实处,也使得生产服务型职业农民有了用武之地。
在河北柏乡县,刘伟立在卖山药的过程中,发展了大规模种养业。如今,他流转了村里900多亩土地,形成了种养循环的产业链。随着规模提升,他开始雇佣村里的种养能手帮着管理。该县龙华乡乡长韩利锋说,未来乡村振兴,必然有大量农民从土地上剥离出来,做“三金”农民,即土地流转后收取土地租金、挣佣金、获得土地入股的股金,而从事农业的必须是有技术、爱农业的人才。(据《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