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地里放蜂,增产、增糖、优质安全
危害庄稼和蔬菜的小小害虫,除了喷施农药,还有没有其他好办法?作为农作物病虫害多发重发的国家,我国每年平均防控面积70多亿亩(次),绿色防控手段却仅为1/4。
现在,在农业科研人员的努力下,一些蔬菜大棚和甘蔗、玉米地里,利用天敌来治虫,现实版的“虫虫大作战”正在上演!
“小小的甘蔗螟虫,可是咱们蔗农的大敌。”站在丰收的甘蔗田边,广西农垦金光农场的总农艺师李庭化介绍,有的农民管甘蔗螟虫叫做“钻心虫”,防治不当可造成糖料蔗减产10%~20%,是糖料蔗生产的第一大害虫。2013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植保总站的推动下,金光农场尝试利用赤眼蜂来防治螟虫。
“‘以虫治虫’省人工,一个人一天能粘贴150亩地的蜂卡。关键是防治效果好,增产、增糖明显。蔗农每亩增收480元以上,制糖企业每亩蔗地多产糖45公斤以上。”李庭化介绍,几年推广下来,今年起金光农场5.2万亩甘蔗全部采用了放蜂治螟的生物防治办法。
创新机制,科技联盟集聚国家力量
郑礼是国家天敌昆虫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这个联盟是在农业部指导下、探索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产物之一。联盟联合了全国多家天敌昆虫生产企业及优势科研单位,针对国内天敌昆虫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创新问题,集聚行业资源,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探索长效稳定的政、产、学、研、用“一条龙”合作机制。
“相比人工点花,熊蜂授粉节省人工,还能提高西红柿的坐果率。”寿光蔬菜产业集团技术负责人国家进说,示范棚里的小西红柿每平方米产量50~55公斤,每斤售价高达10~20元。
据介绍,联盟自2016年5月正式成立以来,天敌企业与科研单位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避免了低水平重复和各自为战,实现了成员单位之间强强联合。 一年多来,联盟共创制了23种天敌昆虫产品,研发了设施蔬菜天敌治虫系列核心技术,建立了10个核心示范基地,示范面积近万亩,在设施作物推广应用面积10万余亩,在大田作物推广应用2100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推动产业化还需理念、政策、技术齐头并进
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张礼生则表示,目前我国天敌昆虫繁育和应用产业化水平较低,天敌产品种类少、生产规模小。联盟虽然整合了部分研发资金,但缺口仍然很大。目前国内天敌生产企业和科研单位仍以研发和试验示范为主,投入大、产出少,急需国家财政资金支持。
他建议,将天敌昆虫产业化纳入国家植物保护工程,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各地也应加大政策支持。同时对于应用天敌昆虫产品的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给予资金补贴或物资扶持,提高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应用绿色防控技术的积极性。联盟今后还应加强技术攻关,探索形成产品多样化的生产体系和技术模式,以满足不同作物、不同时期、不同害虫的防控需求。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