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是脱贫的必由之路。自扶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陕西省杨凌示范区在产业精准扶贫上多管齐下、创新举措,取得了一些成效。“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显示了产业扶贫焕发的活力。
选准产业,激活造血功能
陕西略阳是中药材种植大县,中药材也是当地扶贫的骨干产业。但该县中药材产业集中度低,野生中药材资源破坏严重等一直是产业发展的“心病”。
产业发展不仅要因地制宜,还要科学引导,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跃进带领技术团队,以推广科技措施,提高科学化、规范化中药材种植水平为抓手,构建中药标准化服务体系,创新市场合作模式,促进当地种好药、产好药、造好药。
为了能让先进的技术走入田间地头,张跃进和他的团队驻村蹲点,开展“坐诊把脉”,就中药材的重点技术、重点环节进行指导,确保了技术服务跟踪到位。同时,通过规模化种植,不仅降低了种植风险,还使农民收入提高30%以上,上千户农民因此受益。
“以前我们种植普通农作物,效益很低,现在该种猪苓、黄精,收益翻了好几倍。”l略阳县贫困户张成喜说,他家种了50多亩中药材,预计纯收入近10万元。
精准施策,老乡有了增收路
陕西省石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为解决贫困户贫困难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桑丝绸研究所教授肖乃康组织技术服务队,探索创新了“基地+合作社+产业大户+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实行“公社化”管理,采取按劳分配和资金分红方式,使贫困户户均增收1.3万元。
贫困户李祖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亩多桑园,一季养1张蚕,好了卖1000多元,一年也就收入三四千块钱。对此,石泉县出台了一些列扶持政策,在技术专家的指导下,实现了年十几万元的收入。”
石泉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韩燕明说,科技创业扶贫是科技资源与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有效对接的手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石泉蚕桑试验示范基地通过指导蚕桑产业建设等方式,实现技术、土地、资本、劳动力的有效融合,激发了石泉县贫困乡镇的创业活力。(本报记者 耿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