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在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2版
发布日期:
撒下扶贫“种子”脱贫有了奔头
三个扶贫“领头雁”把产业做得兴旺,让群众脱贫天地宽
文章字数:1200
  曹明杰——“一起富,才是我的正经事儿”
  人物感言:12年的党龄、12年的努力,让我明白了只有扎根农村广阔天地,才能有所作为。
  2011年,曹明杰拿出了多年积蓄,在村里打了一座机井,让全村3600亩旱地变为水浇田。之后,通过流转土地316亩,建成了全县红提葡萄产业第一村,成立了白灵鑫盛养殖生猪合作社。乡亲们的思路也被激活了,村民张富庭先后栽了30亩苹果,年收入达10万元;赵兆吉做电商网上卖野菜,半月余净赚2万元。目前,全村发展各类经济林2000余亩,全村固定资产达600多万元,截至2016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达8500元以上。
  为实现2018年全村113名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目标,他和党支部成员共同商议制定了“一对一”的帮扶策略,建立了“支部+公司+贫困户”的脱贫模式,让贫困户在家门口有收入。
  王世学——“村里事,低头干更要抬头看”
  人物感言:短短不到5年时间,白泥村的贫困户从当初的400多户下降到现在的11户,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2000元出头增长到了去年底的6053元。我觉得这几年大伙的辛苦没有白费!
  “虽然村子里有块人人艳羡的坝子,里面种的庄稼饥不着也寒不着。可这坝子再大也架不住人多,村里1000多户就算户户有份也不过几分田,占大头的还是望天田、荒坡地,有雨就冲没雨就旱。”贵州省黔西县锦星镇白泥社区富学合作社负责人王世学说。
  作为老党员的王世学于今年4月份成立合作社,他带头挨家挨户去做工作流转土地,留守老人翻白眼的不少——不种粮食种蔬菜,拿啥吃食?功夫不负有心人,年底纯利润3万多元。“成本里我们开支了几十万的人工费,都是优先贫困户和土地流转户到基地务工,户均增收在3000元左右。去年我们又改种草莓,平均每个大棚的收入在9000元左右。”王世学表示。
  各项资金投给我们是要带动贫困户增收的,这些财政资金全部作为贫困户的入股股金,每个大棚与一户贫困户进行利益联结,年终按照贫困户、合作社、村集体7∶2∶1的比例进行分红,非贫困户依据入股股金多少参与分红。
  柳中辉——“路子对,贫困的帽子甩得远”
  人物感言:“没有产业兴旺,乡村振兴就相当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结合学习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证明村里的发展路子走对了。”
  发展经济得靠产业,产业从何而来?只有激活了土地资源这笔农村沉睡的最大资产,产业发展才有基础。7年前,湖南长沙市浔龙河村第一书记柳中辉带领村里实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调查工作,两个月时间,一份《浔龙河村土地调查报告》出炉,浔龙河村发展找到了支点。
  土地确权颁证、土地流转、土地增减挂钩……一系列土地试点改革在浔龙河展开。村民的土地“呆资产”变成了“活资本”。
  随之而来的是,资本愿意下乡了,累计完成投资8亿元;村民住进了别具风情的集中安置房;建成了1.2万多亩的高标准的蔬菜生产种植基地;引进了北师大附属学校……一个生态艺术小镇,初具规模。
  “贫困村的帽子甩得远远的。”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建设被列为湖南省重点项目,浔龙河村获评全国生态宜居示范村。产业发展了,村民腰包又重新鼓起来了。(据《人民日报》)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