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收租金,承包果园领奖金,在园区干活还能领薪金。”近日,正在重庆市黔江区中塘乡猕猴桃承包地里清扫落叶的村民华银琼说起这几年家里的变化笑声连连。她家里的这几年的变化正是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全力推进产业扶贫的一道缩影。
携生态农业薄地生金
七山二水一分田,这是黔江区中塘乡兴泉村长久以来的真实写照。守着好山好水,村民们却长期过着穷日子——就在这个小山村里,就有贫困户150户、550人,贫困率达12.7%。
彼时的兴泉村是当地出了名的贫困村,很多村民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如何在撂荒丘陵土地上挖掘潜能、薄地生金,做活生态文章,推动该村整村脱贫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了区、乡、村三级带头人共同的心愿。
直到2011年初,重庆一家农业公司基于当地气候和土地资源优势,携带高山生态猕猴桃产业技术,决定入驻兴泉村仰头山麓开发现代农业产业。五年间,在该村近6000亩流转土地上,他们成功种植了猕猴桃、杨梅、蓝莓、脆红李等水果,通过无公害生态种植,走出了一条短平快的农村生态扶贫致富之路。
搞生态旅游青山变“金山”
兴泉人以前之所以穷,穷的其实是观念。据该农业公司的工作人员回忆,就在项目建设之初,很多村民仍然固守着传统的种植模式,对就在家门口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如何才能转变村民的落后观念,从现代农业产业中受益?五年来,公司利用村里的好生态,发展“企业+基地+农户”的现代种植模式,在提升自身品牌影响力的同时,大力协助兴泉村发展乡村旅游。
由区、乡两级财政共同出资硬化的仰头山麓10公里环山公路,彰显着黔江打造仰头山生态农业观光带的决心。每年夏秋之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朋友在这里游园、采摘、体验……络绎不绝,也让当地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我们的水果都采用绿色有机方式种植,使用农家肥,物理杀虫防病,每年果实成熟季节,我们都会举办采摘节,做大品牌、做活营销的同时,也让贫困群众增收渠道不断拓宽。”该公司副总经理说。
让生态“造血”绿色脱贫
坚守生态底线,让土地“造血”的同时决不能让生态“滴血”。在村民向银素家中,水龙头哗哗地向盆里流出清水,生态好了,水喝起来都格外香甜。谈起家门口的仰头山生态猕猴桃示范园,她说:“环境好了长出的果子无公害、品质好、不愁销,在家门口就可以挣钱,比自己种庄稼强多了。”
向银素跟笔者算了一笔家门口打工的收入账:每年5亩土地流转租金3000元,承包5亩猕猴桃园搞管理收入7200元,丈夫张太彪在基地培育苗圃、打工工资奖金收入18000元,“农忙时节再做点零工,算起来我们家今年收入将超过3万元。”
近年来,村民们积极向山要地,走绿色生态的“脱贫”路线,共计流转土地6000余亩,让猕猴桃、脆红李、杨梅等时鲜水果有效落地、生根致富。(华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