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苹果产量增长率保持在7%左右,今年全国苹果产量达到4300多万吨。苹果产量相对过剩已对苹果产业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甘肃静宁苹果也因此遇到了销路不畅、价格下跌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该县苹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面对这些问题,静宁县迎难而上,通过供给侧改革,有力助推苹果产业提质增收,让农民尽快脱穷致富。
产量过剩 静宁苹果面临“困境” 近期,静宁县金牛河畔,漫山遍野的红富士苹果像灯笼一样挂满了这块贫瘠干旱之地。此时正是苹果丰收的季节,也是静宁县农民最忙碌的时节,一堆堆、一箱箱的苹果,一车又一车被送往仓库。
新店乡仁刘村下头社的农民牛俊杰正在把苹果装箱,准备拉往仓库储存。牛俊杰说,今年苹果价格相对于往年来说有所回落,“这几年地头苹果销售价格相差比较大,山地苹果品种好的一斤在4元至5元,川地苹果这几年价格一直在2元左右,市场比较低迷。”
牛俊杰去年苹果库存400箱,今年库存达到了800箱,他说现在这个时候苹果收购价格比较低,打算先存库,等到元旦、春节期间再卖,也许会卖个好价钱。
“由于现在全国种植苹果的面积不断扩大,也影响到静宁苹果的价格和销路。受交通制约,全国各地商贩不了解静宁苹果销售信息,造成果农和收购商缺乏信息沟通,这种信息不对称造成苹果滞销。”新店乡党委书记樊向平说。
向现代果业转变 让苹果显著“增值”
新店乡仁刘村下头社的刘松平是新生代的果农,他从小跟着父亲种苹果跑市场,对苹果的未来发展有独到见解。他说,这两年来,随着苹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为了提高竞争力,将来农民必须要多学习,不断提高种植技术,改良品种,以发展有机果为突破口,进一步提高苹果质量。
为了能让静宁的苹果在全国市场站住脚,静宁也在不断地探索,着力调结构、提品质、降成本、补短板、树品牌,积极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由传统果业向现代果业转变,扶持苹果加工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开发果胶、苹果脆片等系列养生产品,大力发展果实套袋、果树专用肥等关联配套产业,实现多元转化增值。
静宁县委副书记何鹏峰表示,今后静宁县将紧盯世界苹果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消费需求变化,组织开展适销对路的果品生产,逐步改变传统的栽培模式,坚持新模式栽培,加快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试验推广矮化立架密植模式,更新改造老化低效果园,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品种,使苹果种植结构更加优化、规避市场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
此外,由于静宁的果品贮藏能力比较强,除鲜果销售外,有70%的苹果贮藏保鲜后在元旦、春节期间反季节销售,实现了一季生产、四季销售,增值空间很大。随着苹果产业的持续发展壮大,催生了纸箱包装、果汁果醋等精深加工企业,延伸了产业链条。
多种模式 解决销售“短板” 刘松平是新店乡任刘村第一个利用网络销售宣传自家苹果的果农,在苹果价格低迷时期,他通过亲戚朋友利用朋友圈推销苹果,第一年卖了将近一万元。他觉得网上销售既方便又省时,去年他也是村里微信销售业绩做得最好的。他说:“总共套了三万多袋,卖了四万多元。”今年,他又在网上注册了自己的网店,目前订单接连不断。
近年来,静宁县通过线上线下交易,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网络直销,进一步扩大了销售范围。比如静宁德美公司每年资助100名贫困大学生上学,支持他们成为静宁苹果的代言人,利用微商在所在城市销售静宁苹果,一方面宣传了家乡苹果,另一方面减轻了家庭负担。
目前,全县建办电商企业21家,网店200多家,年网上销售苹果达到3万吨以上,销售额过亿元,涌现出了“静宁大叔”、“兄弟农场”等一批知名电商品牌。
何鹏峰介绍说,目前除了“互联网+”销售模式外,还形成了三种成功的营销模式。首先,龙头企业带动,目前该县有30家果品经销龙头企业,其中6家具有自营出口权,这些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将静宁苹果远销到俄罗斯、东南亚、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其次,中介组织营销,围绕加快产业基地建设,放大“合作社+”效应,目前全县共有果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91个,这些中介组织外联市场、内联农户,把静宁苹果销售到了全国各地,有些还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设立了品牌直营店。其三,农超对接,将现代流通方式引向广阔农村,实现生产基地与终端市场的有效对接,减少了流通环节,加速了果品销售。(甘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