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在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3版
发布日期:
包抓村,我的另一个家
——聚焦第二十四届中国杨凌农高会脱贫攻坚馆陕西第一书记工作成果展
文章字数:2199
    参会群众驻足观看焦胡村黄桃

    甘红团队队长冯宇(右一)向参会群众介绍红薯月饼

    三河村“第一书记”吕洁(左一)向参会群众介绍富硒皇菊

  本报首席记者 赵允
  “我们最骄傲的是激发起贫困户自主发展的劲头”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甘谷驿镇苏家沟村现年50岁的郭保史2016年之前还是个普通的农民,每年靠作务树苗收益,而现今,他不但是甘谷驿镇甘红电子商务服务站的站长,还成为当地有名的致富带头人,而这一改变源于甘红团队的帮助。
  在今年农高会首次亮相的陕西驻村第一书记工作成果展中,甘谷驿镇第一书记和大学生村官组建起的青年服务团队甘红团队作为延安市“第一书记”代表在展会上对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进行展览展示。在其展区内,记者见到了甘谷驿镇党委组织委员、甘红团队队长冯宇。
  冯宇告诉记者,带着乡亲们脱贫致题。“我们以当地的红薯产业发展为基点,让贫困户种红薯,并从红薯种植向二三产业转型,先后推出了红薯干、红薯月饼等产品,不但利用线上线下两种销售形式,为这些产品打通销路,也带动了区域小米、苹果及小手工等特色产品的销售。”冯宇说,扶贫要扶产业,更要扶智,只有做给他们看,教会他们干,才能让他们脱贫。
  通过甘红团队“手把手”的帮助,郭保史去年网上销售额达50万元,今年预计到七八十万元。采访中,冯宇告诉记者,之前是他们给郭保史做示范,现在郭保史是他们的学习典型。但最让冯宁感到骄傲的不是他们帮农民卖了多少东西,而是他们激发起农民自主发展产业的劲头。
  “下到村里,我就得干点事情”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吉河镇三河村“第一书记”吕洁在农高会上展示的产品为富硒皇菊。三河村之前的农业种植产业为玉米、小麦等传统农作物,农民依靠土地收入极差,很多农民进城务工,这也导致土地撂荒现象在当地极为常见。
  吕洁刚出任三河村“第一书记”时,经过多方考察,他发动村民种植皇菊。为了免去村民的后顾之忧,吕洁自己引进企业,企业免费提供种苗和全程技术跟踪,中间对所用有机肥的费用先行垫付,最后保底收购。“去年农民开始试种,不少农民看到成效,今年一些农户也加入其中。”吕洁说,既然来到村上,就得认真干点事情。
  同样,陕西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于宁锴于今年8月被派驻到安康市汉滨区茨沟镇瓦铺村担任“第一书记”。到村调研后,于宁锴发现,瓦铺村自酿清酒历史悠久,但多为自给自足或在集市简单销售。针对这一现状,他瞄准清酒产业,鼓励村干部带头成立清酒加工合作社。同时,鼓励大家种植清酒原料甜杆。“一亩地可以产6000斤甜杆,6000斤甜杆可以酿酒1200斤,按村民6元每斤的销售价格,一亩地就可有7200元收益,仅这一项产业就可带动贫困户脱贫。”于宁锴说。
  在于宁锴的鼓励下,目前,瓦铺村共有农产品加工、生态养殖和清酒加工三家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贫困户全被吸纳进来。“接下来我们将引入社会资本,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通过生产技术标准化,打造瓦铺青酒品牌,通过电商平台把产品推向全国,甚至出口。”于宁锴表示。
  除了做产品外,针对清酒文化资源,于宁锴还计划在村上建立瓦铺青酒馆,把体验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循环农业、农家乐、民宿、乡村旅游通过瓦铺清酒馆融合,并将其与村民自种自收的特点有效衔接,传授村民技能,改变传统思想。
  “因何梦为谁悲,沟梁踏破觅朝晖。春风吹暖农家日,分付香花醉翠薇。”从2010年至今,陕西第一书记工作已走过8个年头。在基层,“第一书记”用扎实服务助力脱贫攻坚,用真情实感紧抓基层党建,用实际行动换取群众爱戴,将包抓村作为他们在基层的另一个家,为贫困村掌起一盏希望之灯,为贫困户淌开一条致富之路。
  “留点精神,不枉我来过焦胡”
  在参加陕西驻村第一书记工作成果展年轻的阵容当中,现年60岁的武功县长宁镇焦胡村“第一书记”燕飞显得有些特别。2014年,在准备办理离退手续时,公司让他下村担任第一书记,当年57岁的燕飞不加迟疑的应允。那年7月,燕飞正式入驻焦胡村。
  入驻焦胡村后,燕飞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穷根”。很快,他意识到种植结构陈旧、群众思想保守是当地贫困的症结。找出原因,如何带领乡亲们向好发展,该朝哪个方向发展,成为摆在燕飞面前的又一大问题。
  经过调研,燕飞将黄桃产业锁定为焦胡村的朝阳产业,但产业确定了,群众对产业的质疑成为又一番阻力。为了让大家接受黄桃产业,他冒着酷暑,逐户宣传黄桃的市场优势。在他的苦口婆心下,一度持怀疑态度的群众开始转变。但到了产业真正落地时,部分群众又因土地流转让黄桃产业发展再度受阻,燕飞再次耐心地给大家做工作。
  统一了思想,面对采购种苗资金不到位,燕飞自掏腰包垫资20000元。为了尽快让大伙儿掌握黄桃管理技术,他多番邀请专家开设田间课堂。
  产业发展起来了,他又前后找县领导和有关部门申请修路项目,终于让生产路实现贯通;通过调节邻里关系,他让村上当年残留下的120米泥水路“顽疾”变成水泥路;为解决村民因黄桃种植前三年没效益的后顾之忧,他多番联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让大伙儿通过套种黄豆、豌豆、红薯等作物实现增收;为了协调好村上干群关系,他和村“两委”班子极力融合,塑造干部示范带头形象,让干群实现有效沟通……
  燕飞说:“我是军人,是老党员,组织交代我的事,我得干好。”现在,拿着1000多元月薪的他,不但让焦胡村有了350亩黄桃园,也让大型冷库在村上落地。现在,他正积极联系为村上引入黄桃加工企业。
  “留点精神给儿孙,死了也好见先人。”燕飞说,人活着,精神得有,而这也是他给儿孙留下最好的东西。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