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安康特色农产品吸引了不少参会群众 陕西榆林扶贫展位前,参会客商相互交流 脱贫攻坚馆展位一角 新疆扶贫展位受青睐 新疆脱贫农产品展示 陕西韩城扶贫花椒展示 本报记者 耿苏强
脱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十九大报告也再次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再部署、再要求,决胜全面小康时不我待。为了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完成陕西省脱贫攻坚的既定任务,杨凌示范区紧密结合自身科教、产业等方面资源优势,以第二十四届中国杨凌农高会为契机,专门设立脱贫攻坚馆,集中展示各地的扶贫成果、先进做法、成功经验,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再取新成绩、再创新辉煌。
第二十四届中国杨凌农高会脱贫攻坚馆人流涌动,在产业扶贫展区,记者看到各地充分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和探索出了特色的脱贫方法,涌现出了以陕西安康、韩城、商洛,新疆等地既接地气,又有脱贫成效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做到了因村制宜、因户择业、因人施策,真正把贫困户嵌入产业链中,实现稳定脱贫。
产业扶贫,助力精准脱贫
田高阳作为陕西省靖边县委组织部扶贫办主任,2017年5月被选派到该县龙洲镇甘沟村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一个偶然的机会,田高阳萌发了利用礼盒销售羊肉的想法。于是他找来对应的影像资料,然后亲自设计,找人印刷,并且自己垫资6000多元印制的“羔羊礼盒”居然卖出了82盒,这不仅为贫困户解了燃眉之急,而且为农产品销售打开了一条新的销售渠道。
甘沟村到底适合发展什么?通过走访调研,田高阳确定了种植陕北的特色调料“摘蒙”。甘沟村山多、自然条件好,优越的资源条件影响,这里遍山长满了“地椒叶”。这不就是产业嘛!田高阳十分欣喜,便带领贫困群众依靠产业脱贫致富。同时,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摘蒙花”“地椒叶”等特色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帮助群众脱贫增收。
田高阳告诉记者,在发展第三产业上,靖边县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发展休闲农业前景广阔。按照全县脱贫攻坚规划,甘沟村全村265户搬迁房建起了农家宾馆、农家乐,在自己家门口做起了生意,“来我们这儿玩的人很多,农家乐迎来了大好机遇,游客的消费不断推动村民经济收入的提高,这又是一条致富增收的新途径。”田高阳说,在甘沟村的产业布局规划中,农家体验园、农耕文化博物馆、小吃一条街以及采摘园项目的落地,都会带动包括贫困户在内的更多群众参与其中。
脱贫攻坚要有工作主线,作为扶贫工作队负责人,田高阳心中以高、中、低三根主线作为工作重心,通过政府的人脉资源和行政手段,为派驻村争取帮扶项目,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和产业项目的带动,通过互联网、电商等有效的销售渠道,帮助村民销售羊肉、荞麦和小米来增加经济收入,实现了村民思想由“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技术扶贫,打造脱贫新模式 今年34岁的郑远元,生长于秦巴深山间的陕西省紫阳县,山区深度贫困现状长期存在,为了摆脱贫困,郑远元最终用一把修脚刀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自己的贫困现状转变后,他主动帮扶身边困难群众,和他们一道,同全省各地群众同步够格进入小康社会。
郑远元17岁时,带着身上仅有的100元,去了四川学习中医修脚。学成之后,郑远元只身来到陕西汉中,从路边摆地摊开始。地摊从早上10点一直摆到晚上,修一次脚3元,没想到一天就挣了120元。这是他时至今日最难忘的“第一桶金”。目前,郑远元正式注册了陕西郑远元专业修脚服务连锁有限公司,又开办了专门生产足部疾病保健药物的药厂。
说起脱贫,郑远元依靠自己掌握的技术,不用别人传帮带,实现自我“造血”,凭借精湛的修脚手艺使自己脱贫致富。“脱贫给不给力,当然是看百姓生活好不好,这是一个标准。”郑远元说,脱贫形式多种多样,但最终的目标都相同,依靠技术脱贫就得自己能吃苦,能坚持。
在郑远元的佛村,这个原本是贫困闭塞的小山村,而现在常年在外务工从事修脚行业的人数超过2万人,人均年收入5万元以上,帮助1691名在册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不仅如此,从外归来的村里人,把外面好的东西带回到村里,实现了村里村外融合互通的发展局面。目前,村里有一半以上的人靠自己的手艺购买了小汽车和新房,201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25000元。
筑巢引凤,尝到甜头后,该公司先后与陕西紫阳县、旬阳县、扶风县、岚皋县、白河县、镇安县人社局达成合作,结合市场用工需求,形成“政府主导+龙头企业+基地培训+定向就业”的订单定向培训模式,开设了六所“郑远元修脚师免费培训学校”,引导1.6万多人走上就业岗位,带动1.5万多贫困人口实现增收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