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西省安义县香梨小镇热闹非凡,新福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这里举行2017年分红仪式。活动现场,127个合作社成员分享了总额为220249.5元的红利。
参股合作社,“新福”替民“想太多”
新福村田少山多,生产条件差,村级产业弱,村民收入低。上世纪90年代,在“砍”掉连年亏损的生猪和水面养殖两大产业后,村委会把翠冠梨种植作为强村富民的产业来培育,并号召村民积极参股。
听说新福果业合作社要集资,很多外村、外乡镇的“有钱人”递来了橄榄枝。对这些有意支持村级产业发展的热心人,合作社没有拒绝,但明确表示,不是新福村村民的参股人,参股资金不得高于本村普通村民,也就是不能超过2万元。
果业种植是一个周期长、投入大的产业,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对合作社来说,单个股东出资越多,集资完成得越快;股东越少,越便于沟通和管理。那么,新福果业合作社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之呢?
“如果外村人成了合作社的大股东,那弄到最后就会变成‘新福村的多数人’给‘外村的少数人’打工,我们自己反而得不到发展。”新福村党支部书记刘厚仕说,“我们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是为了保护新福村村民的利益。”
分红模式“走心”,脱贫增添动力
在集资过程中,针对村民的家庭经济能力,合作社把之前设置的每股1万元现金入股门槛调整为1000元;村民山地若在基地范围内的,可以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合作社的良苦用心得到了村民的积极回应。一时间,村民或以联保联贷的方式贷款筹资,或从亲戚朋友处借钱入股,争相加入合作社。据了解,在总共127个合作社股东中,本村村民股东达123个,其中以现金入股的有39户,以土地入股的有84户。
塘头村小组的王家庚今年65岁,与读高中的孙子一起生活。随着年岁渐高,他已无法胜任耕田种地等体力劳动。合作社组建时,王家庚从亲戚家里借了1万元入股合作社。“当初借的1万元钱早就还清了,我现在每年可以领到3000元的分红。”王家庚告诉笔者,他在村里做环卫管理工作,顺便打打杂,一年还有7000多元收入。
在当天的分红现场,因病致贫的老基村小组村民陈敬顺是以土地入股的股东。虽然当天领的分红不多,但合作社的果业基地有事做,像他一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是被优先安排的,一年下来,陈敬顺能从基地赚得6000多元。
目前,新福村正在酝酿建设一个以扶贫为主题的油茶产业合作社,计划将国家产业扶贫资金注入其中,其收益则由建档立卡贫困户分享。“油茶种植成本低、效益高,一次种下去可以管上百年。”刘厚仕说,“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后,国家产业扶贫资金产生的收益将转移给新递补上来的贫困户。利用这个合作社平台,我们将实现对贫困户的动态管理,真正消灭贫困。”
(吴思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