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在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版
发布日期:
华州:发展特色农业走品质双优路线
文章字数:1841
    陕西省农业厅厅长文引学陕西省农业厅厅长文引学((左四左四))调研调研华州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华州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三变””改革改革

    华州区农业局局长杨志荣华州区农业局局长杨志荣((右右)、)、农农经局局长毕英萍为华州蔬菜代言经局局长毕英萍为华州蔬菜代言

    华州箱装菜华州箱装菜

    石堤峪百合种植基地石堤峪百合种植基地

  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地处关中东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河,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3.3℃,降水量583.4毫米,无霜期283天,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全区辖9镇1办,121个行政村14个社区,总面积113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万亩,总人口37万,其中农业人口28万。华州区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华州皮影被誉为“国宝”“活化石”,2006年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皮影艺术之乡”;少华山森林公园是关中东部首家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近年来,华州区紧紧围绕农民持续增收,加速推进蔬菜、畜牧、果业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着力实现农业生产由数量增长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转变,为此,华州区农业局局长杨志荣将产业区域明确划分为“南果北粮中蔬菜,合理配置养殖场”,同时加快“两园两区两基地”建设,助推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实现了2017年农业发展的“开门红”,全力开创了该区农业“十三五”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华州区在保持粮食生产、蔬菜生产、果业生产、畜牧业生产向好态势发展的同时,积极鼓励推进新型经营主体建设。目前,发展各类现代农业园区39个,其中省级4个,市级9个;全区现有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其中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新创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全区依法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418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7家,省级示范社11家,注册产品商标42个,中国绿色环保产品1个,全区获农业部无公害认证蔬菜产品4个,绿色产品A级认证3个,无公害畜产品6个,陕西著名商标3个,渭南市知名商标1个。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104元。
  华州区围绕提质增效,科学规划园区,按照“面向大市场、建设大基地、形成大产业”的思路,把设施农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制定了全区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力争“十三五”期间全区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5万亩,将华州区建设成为全省蔬菜强区(县)和中国西部蔬菜基地区(县)。围绕实施“治土、治水、治肥、治药、治添加剂”的园区建设理念,选择柳枝、瓜坡现代农业园区作为试点园区。柳枝园区核心区面积2000亩,在园区周围无土壤金属等污染的情况下,采用测土配方技术,科学配方施肥;采用节水滴灌技术,水肥一体化等新型生产技术;采用棚顶覆盖杀虫网、悬挂黄板诱杀等技术手段杀虫,做到尽量不用药、少用药。瓜坡园区核心区1000余亩,在园区周围无土壤金属等污染的情况下,园区施用稻壳鸡粪,既可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又可增加土壤的透气性使土壤得到改良,还可使生产的蔬菜产量高,品质也非常好。核心示范园区提质增效样板示范效应凸显,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华州区借此契机,大力发展城郊型特色农业,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等认证工作,主打“华州区——中国西部绿色蔬菜基地”这一品牌,注册了瓜坡“南沙”圣女果、“君朝”蔬菜,柳枝“香椿”、“钟张园”,下庙“康达”、“香恬”西甜瓜等品牌。同时,寻求强有力的农业技术支撑,通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华州区已初步形成种植、畜禽等设施农业产业链。
  近年来,华州区以蔬菜、时令水果、畜牧业及以百合为代表的新兴特色农业发展显著增强,产业崛起迅猛,给华州区农业发展的再提高带来了契机。自2016年10月份启动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工作以来,省、市、区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群众广泛关注,华州区农业局紧密跟进,各部门密切配合,10月9日,农业部发展计划司“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公示公告”华州区成功入围。目前,正在按照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修订的《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规划》稳步推进。通过农业产业、资源环境和农村社会三个可持续发展实现全区的可持续农业发展,着力建成适合华州区乃至西北旱作农业带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总结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和新技术模式。
  (冯玉龙 本报记者 陈小文)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