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在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4版
发布日期:
好生态催生好产业
——陕西洋县推进有机产业发展纪实
文章字数:1650
  本报通讯员 张恤民
  洋县位于陕西汉中盆地东缘,北依秦岭,南屏巴山,秀丽汉江横贯其中,得秦巴之秀气,浴汉水之灵波。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这里就已有先民定居。历史悠久、古老神奇。古称“洋州”,今称“朱鹮之乡”,是陕西省唯一建有朱鹮和长青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区,也是国家南水北调和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
  好山好水有宝藏
  被誉为“东方宝石”的朱鹮是世界珍稀鸟类动物,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濒临灭绝境地,1981年在洋县姚家沟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发现了全世界仅存的7只朱鹮,36年坚持不懈的保护与养殖,朱鹮数量已达到二千多只。使这里优越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良好的大气、土壤和水资源,为发展有机产业提供了资源优势和地理条件保障。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在保护和发展的两难选择之间,洋县县委、县政府决策者把有机产业确定为洋县循环发展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有机产业是洋县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保护双赢,推动富民强县进程的重要战略。全县上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实施“生态立县、循环发展”战略,把发展有机、低碳、循环经济作为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全面推进产业不断升级,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让积累起的“绿色存量”有序释放出巨大的“经济增量”。
  随着国家《关于积极推进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陕西省对应做出规划,强调陕南要以绿色产业发展为突破口和重点,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制定了《陕西省朱鹮保护区有机食品产业基地发展规划》。洋县将发展有机产业、打造朱鹮品牌作为富民强县、促进三产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走出了一条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取得了丰硕成效。
  2015年,该县被国家认监委评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成为全国首批9个获此殊荣的县区之一,为“西北有机第一县”,成功创建全国朱鹮生态保护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成为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
  标杆示范满园春
  洋县紧抓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的机遇,把有机产业、品牌创建纳入部门、镇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并重点督查考核,对发展有机产业、打造朱鹮品牌每年投入财政专项资金1000万元,出台多项扶持奖励和优惠政策,聚集生产要素向有机产业、生态品牌集中倾斜。先后注册了包括稻米(五彩米)、黑米酒、蔬菜、果品、中药材、生态旅游等产品的“朱鹮牌”商标6大类50多种,引导有机企业组建产、销联合体,统一使用“朱鹮”商标,积极打造“朱鹮”有机知名品牌。按照“本地知名、全省著名、全国驰名、世界闻名”的梯次发展思路,突出“有机”、“朱鹮”、“地理标志保护”、“中华老字号”等四大品牌特色,制定了《名牌培育计划》和《洋县朱鹮牌商标使用管理规定》,重点在朱鹮牌稻米、五彩米食品、酒类食品、薯类深加工产品上求突破、创品牌、扩市场。组建专家顾问组,全力推行有机产品国家标准。积极铸造国家有机认证、生态品牌示范区形象。先后拟定洋县黑米综合体规划、洋县黑米(洋县红米)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准,建立洋县有机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范70余种。
  目前,洋县全力建设的总投资21.8亿元、占地3750亩,集有机产品加工、物流、科研、信息为一体的有机产业园区已完成投资7.2亿元。目前已有超群医药等12户有机生产企业进入有机产业园区并投产。以其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对有机产业的扶持政策,洋县已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有机产品和有机加工企业聚集区。有机产业生产基地也由最初的5200亩发展到2016年底的13大类73种12.8万亩,累计发展有机企业25户,认证有机产品年产3.5万吨,有机产业总产值达到9.66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五分之一、国民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
  2010年至今,全县有机产业连续6年年均增长20%以上。如今,有机黑米、有机蓝莓、有机红薯及手工粉条、椴木香菇、菜花、乌药、山茱萸等一大批精品特色农业强势崛起,成为助推绿色发展的“强大引擎”,赢得了中、省、市各级各部门的肯定和认可,走在了全国前列。有机黑米、黑米酒、香菇、木耳、土蜂蜜、薯类产品等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