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一粒种,万亩良田丰。长期以来,杨凌的专家学者们总在田间地头不断续写着“杨凌产业脱贫”丰收的故事,以“金种之力”撑起产业扶贫半边天,让农民生活大变样。
专家传技送智,“铁树”开出致富花
位于秦巴山区的陕西省山阳县资源丰富,是全国有名的核桃主产区,如果说扩大核桃种植面积为山阳核桃产业撑起了“面子”,那么做实“里子”则成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核桃试验示范站对山阳所做的一桩实事。
2007年春,在山阳县城关镇权垣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示范站专家在这里实施核桃高接换优示范工程。高接换优示范工程是示范试验站转型核桃产业发展的“首步棋”,为了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首席专家翟梅枝教授多次现场说教,终于疏通了群众对于锯树、嫁接的看法。
有了翟梅枝教授做通群众思想工作的基础,当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阳核桃试验示范站在当地共实施核桃高接换优500亩12000余株,经过抹芽、放风、绑扶、施肥等后期管理,嫁接成活率达95%以上,核桃高接换优新技术的示范效果带动了实生核桃树和低产劣质树的逐年改造,使山阳核桃在保量的基础上,品质也得到大幅提升。
戴有“贫困帽”的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如今已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当地的发展变化,也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推广模式下建立山阳核桃试验示范站的实践缩影。截至2016年底,商洛市核桃面积达到317万亩,产量10.76万吨,产值21.5亿元,全市果农人均核桃收入1600元,实现了面积翻一番,产量翻两番,产值和人均核桃收入翻三番的喜人成就。
打通产业“肠梗阻”,智造脱贫“土专家”
陕西省大荔县冬枣产业独具规模,但冬枣裂果现象严重,让这一规模产业失去了竞争力。自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冬枣专家团队进驻后,大荔的冬枣产业发生了巨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调研员高文海介绍,2008年,大荔尝试在温棚里栽植冬枣,没想到,这一技术首试成功,连续两年,枣农一个温棚的收入都在5.8万元左右,比2000年的1万元收入高出4.8万元,并成功解决了冬枣裂果、成熟晚等难题。至今,大荔冬枣已探索出露天、温棚、冷棚三种栽植管理模式。
近日,大荔县安仁镇伏坡村冬枣种植户张建锁欣喜地告诉记者,去年,自己的一座温室冬枣棚收入达6万多元,由于上市早,一斤卖到了50元。以前,冬枣的绿盲蝽病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们的眼中都属于疑难杂症,如今,当地的果农基本都懂得如何防治。
“这儿原来是一望无际的盐碱地,种啥不长啥,一亩十块钱租赁费都没人要……”日前,记者在大荔县安仁镇小坡村冬枣基地采访时,该县红枣局周爱瑛告诉记者,眼前的冬枣基地原来有4700亩属盐碱地,解决了冬枣一些技术性难题后,当地冬枣发展的局面一下被打开,土地也越来越值钱,4700亩盐碱地如今也成了冬枣园。大荔县是陕西及全国重要的鲜食枣主产区之一,鲜食枣栽培历史悠久,大荔鲜食枣先后经历了以大荔水枣为主栽品种的自然栽培阶段、以梨枣为主栽品种的第一代鲜食枣栽培阶段、以冬枣为主栽品种的第二代鲜食枣栽培阶段和设施冬枣栽培阶段,实现了鲜食枣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一大亮点。截至目前,大荔冬枣面积已达35万亩,挂果面积28万亩,年产值35亿元。2016年仅冬枣一项收入,占全县人均纯收入的33.2%。而这与大荔冬枣示范基地又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