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生产、增加效益和提升竞争力方面更具组织优势,日益显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与较大的发展潜力,成为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近期调查结果显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拥有较高的人力资本,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已经显现出了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但生产经营高品质农产品状况不容乐观,绿色生产方式应用比例不高,品牌建设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政策支持力度尤其是金融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
现状:彰显成效“软实力”
从发展潜力来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拥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吸纳了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员返乡创业,成为企业主、农业推广人员、外出打工者回乡创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尤其促进了外出打工者返乡创业。在所调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12%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曾经是企业管理人员,10%曾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58%曾是外出务工者。
从发展前景和经济效益来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一方面,设备更新、新技术采纳、新品种引用热情高,研发投入大,核心成果突出。与此同时,龙头企业对新技术尤其是涉农新技术的研发十分重视。另一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较强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且总体呈上升势头。
从社会绩效来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初步显现出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仅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就业带动规模可观。还推动了农村电子商务、乡村休闲旅游等新业态的出现和发展,促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
问题:亟待扫清“垫脚石” 农产品品质提升效果不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简称“三品”)认证比例不高,随着品质改善程度的增加,生产该类型农产品的概率下降。“三品”中,以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为主,对品质提升更高的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相对较少。
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应用仍不乐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农药、化肥和农膜的投入依然偏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每亩化肥、农药和农膜的投入均远高于全国普通农户。同时纵向来看有恶化趋势,2015年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的化肥亩均投入较上年增加3.42%,亩均农药投入较上年增加4.39%,亩均农膜投入减少2.67%。
品牌建设存在较大提升空间。首先,品牌建设意识缺乏。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中,拥有注册商标或自主品牌的经营主体数量相对较少。其次,品牌影响力不够。品牌影响力扩展力度不够。
发展:打开引擎“加速器” 进一步推进特色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应完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电商发展标准体系,扩大财政、信贷支撑,鼓励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以大力改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设施条件,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同时推进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力度,强化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促进规范生产。
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高品质农产品。一方面应加大科研投入,降低绿色生态可持续生产方式的成本,进一步削减化肥农药农膜投入;另一方面则应加快农业品牌化建设,大力开发高品质农产品的附加价值,提高绿色生态可持续生产方式的经济效益。
进一步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支持力度。聚焦农业供给侧改革相关行业和领域,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产业项目提供政策便利和资金支持,在现有的政策扶持基础上,通过绩效考核等方式加强政策落实;同时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加快金融创新,鼓励金融组织开发适应农业行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引导金融资本进入第一产业,拓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方式。(据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