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渐
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是我国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的诞生地,近年来,西沟村充分发扬纪兰精神,大力发展香菇大棚与光伏发电项目,建成了农光互补产业基地,探索出了一条“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光互补+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新模式,农业生产互助组的经验和做法得到继承和发扬。
党建与产业脱贫“双推进”
按照“村集体搭台、合作社牵线、贫困户唱戏”的模式,西沟村牵头成立了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将技术、信息、市场、资金上的优势与党支部有效结合起来,实现了“1+1>2”的聚合效应,促进了基层党建与产业脱贫的“双推进”。
近年来,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推动脱贫攻坚成了合作社的主抓任务,截至目前,合作社共吸收群众167户、423人,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示范棚,采取党员结对帮扶方式,让先期入社掌握着丰富经验技术的党员,帮助普通社员尽快掌握种植技术,使合作社在短期内扩大了规模,增加了效益。在此基础上,将财政扶贫资金量化为贫困户的股金,进一步提高贫困户股份份额,使贫困户社员与非贫困户社员享有同等权利分红。
大棚与光伏“农光互补”
西沟村在发展香菇产业过程中,发挥优势建基地,充分利用食用菌生长喜阴喜湿的特性和光伏发电板对光照的需求,创新性地采取“棚上发电、棚下种植”的立体化农光互补模式,在全县率先建成了香菇大棚和光伏发电融合发展的“农光互补”产业基地。
截至目前,已投资1200万元建成香菇大棚42座,在其中11座香菇大棚顶端安装光伏电板500KW,在不改变和破坏土质的情况下,使20亩土地实现立体化增值利用。与此同时,西沟村不断开拓市场,与山东、河南等省的香菇经营企业签订了购销合同,有效降低了合作社的经营风险。
产业与贫困户“无缝联结”
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西沟村以“支部指导合作社、合作社抓产业、产业联结贫困户”的运转机制,实现了群众“不离乡土、脱贫致富、同奔小康”的良好局面。
农民变工人2017年,香菇总产量80万斤,年收入320余万元,吸纳82名劳动力稳定就业,带动47名贫困群众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
闲钱变资产2017年是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入社的第一年,通过折股量化、按股分红,可为入社贫困户增加收入1000余元。贫困户脱贫后仍可继续享受3年收益分红,确保其稳定脱贫不返贫。
资源变收益光伏发电项目于2017年1月正式并网发电,预计年收益可达50余万元。西沟村委决定拿出20万元,用于救助全村失能、弱能贫困人口,剩余30万元用于村级日间照料中心120名70岁以上孤寡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和生活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