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三农视点 各地动态 惠农政策 扶贫开发 创业致富 农村维权 美丽乡村 前沿科技 科技杨凌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种植养殖 绿色农资 农产品安全 涉农企业 家庭农场 专业合作社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新主体打开新天地
安徽省当涂县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文章字数:1487
  近年来,安徽当涂县大力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促进农民收入不断增加。2016年,当涂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增长10.6%;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万元,增长9.2%。
  发展产业更高效
  “七房蟹苗养殖二基地”“七房蟹苗养殖四基地”……汽车沿着县道开往乌溪,路两边一闪而过的是一座座蟹苗养殖基地。蟹苗产业已经成为了当涂县乌溪镇农业中活力最强、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的优势支柱产业。
  2007年,乌溪镇就成立了马鞍山市第一家蟹苗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七房蟹苗养殖合作社,走上了“大户带小户、强户带大户、强强联合”的新道路。随后,全镇成立了7个蟹苗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目前,该镇已经建成了以七房蟹苗示范区为核心的集繁育基地、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区和环境保护区于一体的“一园七区”蟹苗产业布局。如今,注册的“丹阳湖”牌蟹苗远销江苏、江西、湖南、湖北等7个省,形成了较大规模的产地批发市场。
  乌溪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涂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情况。截至目前,当涂县培育家庭农场33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23家,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43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6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遍地开花。
   提升科技助升级
  从2016年开始,一项新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增强了乌溪蟹苗的品质,使得乌溪品牌效应更加突显。“自从用了物联网技术,养蟹苗越来越方便。”乌溪镇七房蟹苗养殖合作社社长徐书龙说,过去养蟹最怕蟹塘缺氧,有时候晚上都要爬起来查看下,根据天气情况启动增氧泵。自从装上物联网系统后,实现了全自动智能监控和增氧,省心又省力。而在徐书龙的带动下,乌溪镇各合作社的成员们也都纷纷用上了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全自动智能监控和增氧。物联网技术的推广运用,改变了蟹苗的传统养殖模式,让蟹苗培育更加现代化、科学化。
  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一大作用就是促进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使用,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走科技发展之路。
  据统计,近年来,当涂县围绕主导产业,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采取现场指导、建立示范基地、开展培训服务等形式,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升科技种养水平。同时,当涂县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
   促进增收得实惠
  近年来,在当涂县石桥镇,年轻农民朱承连夫妇发起创办的承连蔬菜专业合作社,越来越兴旺了。创办之初,合作社只有20多亩的大棚蔬菜,随着大家纷纷申请加入了合作社。由于该合作社发展大棚蔬菜种植的收益达到了传统稻麦农业收益的6倍,诱人的效益,深深吸引了周边的村民,发展了农村联户经济,实现了村民抱团发展共同致富。
  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给群众带来的收益,不仅表现在农业本身的效益提升了,农民收入增多了,还表现在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和解放了农村的劳动力。
  刘正海是当涂县大公圩圩区的村民,一家五口人只有5.2亩地,过去仅靠种田收入寥寥。可现在却大不一样,家里的土地全部流转给蔬菜种植大户,一家人都转型拿上了工资!刘正海自己在附近的黄池食品厂工作,每月工资两千元,儿子在外做瓦匠工每年能挣5万元,儿媳在附近的服装厂上班每年收入4万元,“这七七八八加起来,一年收入十几万。”刘正海说。
  随着近年来土地流转的有序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愿意将土地流转给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土地大规模流转比以往多了,流转的土地集中后,产业结构随之调整,从事水产养殖、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种植的合作社、大户和龙头企业大量涌现,土地价值提升后,流转费用增加。如此一来,农户可以不用束缚在土地上就能得到与种地相当的流转费,成为重要的财产性收入。(王晓易)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