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农业担保:架起“农”“银”之桥
合作社和农企通过政策性农业担保顺利获得社会融资,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得以破解
从一名普通的蘑菇种植户,到一家国家级示范合作社理事长,今年,北京市怀柔区桃山村的宋丽新又多了一重身份:月亮湖休闲农庄的庄主。“这些年来,合作社的每一步转型发展都离不开资金支持,单靠我个人申请贷款很难成功,即便申请下来,额度有限也不解渴。”7月25日,记者在桃山村采访宋丽新时,她道出了解决资金瓶颈的关键一环——政策性农业担保,“有了北京市农业融资担保公司做担保,合作社顺利从银行贷到了款,先后四次共计600余万元。
在北京,已经有8000多个像宋丽新一样的农户、合作社和农企通过政策性农业担保顺利获得社会融资。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在农业担保的有力支撑下得以破解。
作为全国首家省市级政策性农业担保公司,北京农担为农服务的模式已经走过八年的历程,发展得较为成熟。这种模式是如何以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更大规模的社会资本支持三农的?在运作过程中是如何实现政策性与市场化的平衡?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
姓农为农,服务农业的金融,
有乡土味、接地气
“要根据农民群体和农业自身的特点,对准农民的需求,根据不同种植养殖对象,不同经营规模的主体,设置有针对性的担保产品,这样‘高大上’的金融在服务农业的过程中才能接地气,真正帮农民解决融资难题。”北京农担公司总经理李勇说。 这些年来,宋丽新的合作社发展规模越来越大,财务运营按照金融机构的要求不断调整,也逐步规范起来,宋丽新贷款融资的信心也更足了,生态庄园刚刚起步,今年还要追加五六百万投资,她打算继续通过北京农担申请贷款。北京农担针对宋丽新桃山月亮湖合作社这样的国家级合作社示范社推出的“农业合作社信用星”,单是纯信用贷款担保额度最高就能到100万元。
“为农服务是政策性农业担保始终坚持的方向,要创设出能服首都农业农村水土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做到农民需要什么就设计什么样的产品,服务要快,手续要简,费用要低,让农民看得懂,用得起。”李勇说。自2009年成立以来,北京农担的农业担保资金由5亿元逐步增资至10.1亿元,期间累计引导社会资本177亿元支持三农融资需求,有力发挥了财政资金撬动金融支农的杠杆作用。
风险防控坚持市场化运作和运用反担保举措
如何将政策性资金运用得好,并且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需要坚持市场化运作。”北京农担公司评审二部的经理孙程遥认为,“市场化运作,就是要用专业的团队建立起一整套专业的担保风险防控体系,运用多样化的反担保措施将风险降到最低。简单来说,就是为真正有发展潜力、有经营能力和还款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提供资金帮助,助力他们发展得更强,尽量规避代偿的情况发生。”
“随着农村两权抵押的破冰,担保抵押物解决途径会更顺畅。”孙程遥说,“我们给农民和企业的反担保措施很多样,可以是动产、不动产,或者无形资产也可以作为抵押物。
孙程遥介绍说,当年担保代偿率在3%以内代偿资金可申请市财政资金补偿,3%~5%的部分启动公司的担保风险准备金。这样既能为公司分担风险,又能激励公司最大限度防控风险。今年上半年,北京农担公司当期的担保代偿率为3.26%。
“农业担保的政策性还能有力助推农业结构调整,根据首都农业的定位和需求,为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经营主体及农业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担保扶持,推动首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李勇说,“因此,农业担保必须要坚持政策性,同时通过专业的风险防控和市场运作,高效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才能走得长远。”(据《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