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小卫
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从诞生之日起,“创新”便是它的基因和灵魂。20年创新发展,20年砥砺奋进。杨凌示范区始终耕耘在农业创新的“试验田”上,不断收获着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硕果。近年来,杨凌示范区通过实施“区校融合”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全面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以创新驱动战略引领农业科技实现新突破,为中国农业现代化贡献“杨凌力量”。
区校融合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不竭动能
去年,“陕单609”玉米新品种刚刚通过国家审定。经过多年选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玉米育种协作组获取了玉米杂交优势群,他们把品种资源和技术资源放到了杨凌示范区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同成立的“陕西省农业协同创新与推广联盟”上,经过联盟成员多地点鉴定和多地点筛选,最终取得亩产突破并稳定在1400公斤以上的技术突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副教授郭东伟坦言:“如果没有这么一个种质创新思路和体系,我们这个品种不会这么快就拿出来。”
同样得益于杨凌示范区的协同创新联盟平台的还有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研发的太阳能驱动平移式喷灌机,这个设备将太阳能供电与喷灌机需要的动力进行优化集成,通过土壤水分传感器实现精准灌溉。全省水利、信息技术、机械制作方面的专家在协同创新联盟平台上协作,用了一年时间,就完成了精准灌溉技术的成果落地。
近年来,杨凌面向区域之内,强化资源整合,建立杨凌示范区与两所大学的融合发展机制,把政府组织优势和大学创新优势有效结合;面向区外,主动融入全国农业科技创新网络,围绕重大科研项目联合攻关,新增科技成果3000多项,培育出了像“瑞阳”、“瑞雪”苹果新品种、“西农979”小麦新品种等一批重要成果。 协同创新
科技硕果强力驱动现代农业发展
为把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引入杨凌经济社会发展的“田间地头”,近年来,杨凌示范区携手本地两所农业大学,与246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国39所高校建立协同创新“两个联盟”,聚全国之力,不断加大协同创新力度,累计建成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60余个,聚集科技创新人才,构建起了完备的创新体系,形成了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集团军”。
记者了解到,“十二五”期间,杨凌示范区新增科技成果3313项,发明专利授权量609件,审定动植物新品种150多个,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4项,培育了“西农979”小麦、“瑞阳”、“瑞雪”苹果等一批享誉全国的优良品种;“杨凌农科”品牌测评价值达661.9亿元,位列全国参评区域第二名;推广实用技术和新品种数量突破1000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华教授主持研究的“优质抗逆葡萄新品种媚丽及其配套栽培技术推广”项目,通过三年的实施,目前已在杨凌和陕西合阳建立了50亩标准化苗木示范园,繁育“媚丽”葡萄新品种苗木30万株,成活率95%以上,在陕西、湖北、内蒙古等地辐射推广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1000亩。记者了解到,该项技术已在2017年年初,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沙棘果无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推广与示范”、“板栗新品种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陕北山地低产枣林改造技术示范与推广”等4项林业科技成果顺利通过国家林业局科技司现场查定验收。今年,杨凌“良种牛羊高效克隆技术”与“中国葡萄酒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两项科技成果分获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系列科技成果的获得和转化,见证了杨凌科技创新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的变化。
成果转化
“双创”推动区域经济腾飞
杨凌示范区紧抓国家提出的“双创”机遇,紧紧围绕打造农业特色鲜明的“全域化”双创基地,突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农村电商等特点,全力构筑“基地支撑、政策条件保障、信息服务、效果推广”的创新创业格局,培育出了一大批“农业创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取得明显成效。自国家提出“双创”以来,杨凌示范区领导郭社荣、魏建锋等先后多次深入火炬创业园、创业工厂、众创田园等孵化区专题调研,大力推进示范区“双创”工作。目前,杨凌示范区已陆续建成众创田园、创业工厂、火炬创业园、农业企业孵化园等各类创业孵化载体57万平方米,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星创天地2家。累计招引创新创业团队615家,大学生企业24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