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渐
今年以来,山西省壶关县把发展产业作为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紧扣“一村一品一主体”的主要抓手,围绕“有脱贫产业、有经营主体、有合作社、有增收项目、有劳动技能”的“五有”要求,创新思路举措,积极探索实践,走出了产业扶贫新路径。
对标贫困,精准扶贫
壶关县大力开展入企帮扶,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上马新项目,与贫困群众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同时,鼓励引导创办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吸纳贫困户参与产业扶贫。截至目前,全县规模化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2家,培育能人大户36户,发展专业合作社1397个。
与此同时,该县坚持扶贫与扶志、扶贫与扶智相结合,着力调动群众的脱贫积极性,帮助群众选主体、定产业、上项目,为愿意经营的贫困户积极协调解决土地、资金等问题,发展扶贫产业,多次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增收脱贫能力,对于老弱病残、失去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体,实行兜底帮扶。
龙头引领,全面脱贫
按照“龙头带村、能人带户、两头激励、共同致富”的基本思路,壶关县引导龙头企业积极投身扶贫大业,重点发展旱地西红柿、食用菌、蔬菜大棚、中药材、花卉种植、规模养殖、干果经济林、光伏发电、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十大特色产业。
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壶关县调动教育资源,搭建就业平台,组织劳务输出,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致富本领,着力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任务。
去年以来,壶关县以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收益有分红“三变一有”为主线,以建立市场主体与贫困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以十大产业为依托,积极探索推行“经营主体+集体经济组织+贫困户”的资产收益模式,走出了一条资产收益扶贫的新路子。
产业支撑,保障收益
壶关县通过“一村一品一主体”产业扶贫,让贫困群众可获得三个方面的收益:一是经营性收益。主要是土地流转收入和承包经营收入,通过发展旱地西红柿、设施蔬菜等特色产业,全县共流转土地4.8万亩,每亩可收入600~800元。二是工资性收益。通过参与当地产业项目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劳动报酬,增加务工收入。三是资产性收益。贫困村通过产业扶持资金入股企业或发展产业等形式,每年拿出产业扶持资金的10%作为保底收益,贫困群众可享受分红收益。
壶关县整合各方资源,创新扶贫思路,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细化产业扶贫措施,不断提高自身脱贫动能和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全县产业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