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陕北小杂粮单产普遍偏低,多数小杂粮亩产常年在60~70公斤徘徊”。陕西杨凌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延安小杂粮试验示范基地首席专家冯佰利认为,制约陕北小杂粮增产的主要因素,是品种混杂严重,大多数小杂粮育种手段落后,以农家品种为主,主要靠提纯复壮专用品种,而高附加值品种少。此外,高科技育种手段几乎没有使用。
陕西杨凌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延安小杂粮试验示范基地,是发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人才优势和延安市资源及区位优势而共同建设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团队,是助力陕北小杂粮产业发展的“杨凌科技”。该团队先后选育引进谷子新品种80余个,筛选出适于延安栽培的谷子新品种长生07、晋谷40、豫谷18、张杂谷10号、延谷13等,杂交后代1700余份……这些都是陕西杨凌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延安小杂粮试验示范基地用“杨凌科技”在陕北书写的成绩。而一个个杂粮品牌的打造和一个个优质杂粮商品基地的建立,也都成为科技助力陕北小杂粮发展的最好佐证。
做大小杂粮从做强品种开始
该基地密切结合和直接服务于当地农业生产,在延安市宝塔区、安塞县、志丹县和子长县建设试验示范基地10000亩,主要开展谷子优质安全高效栽培技术、谷子功能产品加工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延安小米品牌战略与产业经济、新型产业农民技术培训、延安小米与红色旅游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实现优势资源互补,促进产业升级。
做大小杂粮,先要做强杂粮品种。为解决产业发展困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杂粮研究团队先后育成优质专用苦荞品种西农9940等小杂粮品种32个,为陕西小杂粮生产提供了品种保障。如选育的红花甜荞品种西农9976、西农9978是优质专用制米荞麦品种,改变了以往农家品种粒型不整齐、异色率高、商品质量差、不能满足制米加工需要的现状,成为陕北长城沿线荞麦产区及相邻地区的替代品种。
打好科技牌专用品种效益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小杂粮研究推广和产业开发工作,主要为以延安市为主的陕北小杂粮产业发展服务。”冯佰利介绍,从2012年开始至今,该基地先后有6名专家长期在延安开展小杂粮试验研究、品种培育及技术推广等工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的引领和支撑,再加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陕北小杂粮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小杂粮种植面积在扩大的同时,单产也大幅提高,产品加工和销售也更加活跃。冯佰利表示,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当下,相对于大宗作物,小杂粮作物育种方向,除了高产要素之外,优质、专用等性状依然是资源发掘、创新和利用的重点。(本报记者 耿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