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造假让人深恶痛绝,那些有图有真相甚至有视频为证的造假行为更让人深信不疑。都说眼见为实,那么这些图像视频中的内容都是真的吗?其实不然,有一些甚至相当不靠谱。
塑料大米
网上有这样一则小视频:有人把废塑料塞进一个轰鸣的机器,拉成丝线一样的东西,然后又通过另一台机器,切成一颗一颗的。于是视频发布者就说,这是用塑料制造假大米。
实际上,这些塑料颗粒是工业原料,不可能拿去当大米卖。一方面是因为颗粒形状一看就不像大米,更重要的原因是人家比大米贵得多。
网上还有个视频,一位大妈说自己家里的米是塑料米,“花了75块买了20斤”。对此,我想说,大妈,您发财了知道吗?随便一种塑料颗粒都比这个价格贵得多呀!最便宜的聚丙烯颗粒也比大米贵好几倍,如果是聚乙烯或者聚四氟乙烯就更贵了。
之前确实有出口的大米被发现包装里装的其实是塑料颗粒,那是因为当地禁止塑料进口,只好以大米报关蒙混过去。
假鸡蛋
网上经常有报道说消费者买到了“假鸡蛋”,有的蛋黄像橡皮一样有弹性,有的颜色异常等等。实际上,这些异常鸡蛋都是真鸡蛋,有的是因为被冻过,有的是因为鸡的输卵管炎症,有的是因为鸡的饲料问题。
网上也有人声称能人造鸡蛋,还有视频为证,使用的是海藻酸钠、氯化钙等原料。此后有高校学生实践了一下,似乎真的能做出来。但是后来有媒体记者暗访,发现这是一个骗局,目的是吸引别人去“拜师学艺”,学费不菲而且“关键技术”还保密。其实人造鸡蛋根本无法实现,光鸡蛋壳就很难模仿,比如有气孔、有气室、有卵膜。网上流传的制作工艺挺复杂,一天也做不出几个,有这功夫,干点什么不好?
另外,网上还有个视频是批量做假鸡蛋的,实际上那是恶搞的玩具,淘宝就有卖的,也比真鸡蛋贵得多哦。
假圆白菜
此前网络流传过一段视频,有人用一些像蜡和塑料等原料做成圆白菜。实际上,视频展示的是日本人发明的制作食物模型的方法,可用于制作饭店、商场展示的菜肴模型、早教或学校教育的道具、家居装饰、游戏道具等。
大家知道这类模型有多贵吗?比包菜贵多了呀!再说了,这种“假货”一吃就知道是假的,造假也不能这么玩儿吧?
注胶虾蟹
前不久有个大妈在视频里说自己买到了注胶的皮皮虾,愤愤然地都扔掉了。实际上,这些“胶”是皮皮虾的生殖腺,或者叫虾黄,属于精华部分。还有吃螃蟹的食客发现螃蟹肚子里打了黏糊糊的“胶”,半透明的那种,其实那是蟹膏,雄性生殖腺的分泌物,是非常美味的啊……
之前还真有给青蟹打针的视频,不过那其实是把调料注射进去,然后马上上锅蒸,这样更入味。虾蟹的生命力很脆弱,如果真的注胶打针,分分钟会死掉,商家岂不是要赔本?傻么?
西瓜打针
每年夏天都会有西瓜打针的传言,让瓜农很伤心。通过良种选育和田间管理,咱们好不容易吃到了甜蜜多汁的西瓜,别造谣,闷头享受难道不好吗?
西瓜打针有多难你试过吗?一般的针根本打不进去,瓜里面是实心的啊。如果你用力强行打进去,也只有针头路过的地方能渗进去一点,而且瓜瓤很快就会烂掉。冒着烂瓜的风险费劲打针?人家瓜农也不傻啊!
编辑点评
别让“谣言伤农”一再上演
这些年,“舌尖上谣言”频频上演,“毒豆芽”“毒西瓜”等事件不时冒出来,弄得人心惶惶。有关部门对近年疑似农产品质量事件盘点发现,许多事件属于误读、谣言。对专家来说,许多谣言粗浅低级、不值一驳。对消费者而言,谣言往往耸人听闻,极具杀伤力。谣言一出,最受伤的还是广大农户。
我们的农产品真这么让人揪心吗?近些年,党和政府下大气力抓“舌尖上的安全”,从田头到餐桌,从药瓶子到菜篮子,严字当头,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向好。
放心农产品是“产”出来的。当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不因追求数量而放松质量。把住农产品生产安全关,严格控肥、控药,避免乱用、滥用农业投入品;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大力治地治水,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从根本上说,就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捍卫“舌尖上的安全”,为农产品营造清清朗朗的市场环境,让千家万户的农民安心种地,让广大消费者吃得放心。“谣言伤农”现象不能一再上演了!
支招:辨别谣言有技巧
除了这几个例子,此前我们还给“塑料紫菜”“面条掺塑化剂”辟过谣。为了防止上当,这里先作一个简单的谣言特点总结,可能对消费者有帮助:
1、特别耸人听闻、特别不可思议的,是谣言的可能性大。2、一眼能看出来的,一吃能吃出来的,是谣言的可能性大。3、被指造假的东西太便宜,是谣言的可能性大——没有足够的利润空间,很少有商家会铤而走险。4、说知名大企业的产品造假,是谣言的可能性大,当然了,揭露山寨产品的除外。5、标题写着“是中国人就转”的、“赶紧转给家人”的、“再不看就删了”的,“转发是积德行善”的,是谣言的可能性大。6、朋友圈里各种本地生活类公号疯传的,父母转给你的,是谣言的可能性也不小。(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