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缓控释肥料因可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面源污染和降低生产成本,而成为行业着力铸造的一柄化肥减施增效的“利器”。那么,缓控释肥料发展现状如何?应用技术是否已经成熟?企业研发推广又面临哪些问题呢?
我国是缓控释肥产消第一大国
“中国是首个将缓控释肥料应用于大田作物的国家。”华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樊小林介绍,我国缓控释肥料自上世纪90年代就步入大规模产业化之后,多以掺混肥料的形式应用于大田。相比于起初国外主要施用于园林和草坪,如今在我国已经发展到以同步营养肥料物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阶段。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缓控释肥料生产国和消费国。”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金正大集团副总裁陈宏坤表示,据统计,目前国内缓控释肥料年产能已超过700万吨,产量占世界的1/3,占我国化肥用量的5%。
缓控释肥减量20%,施用效果最佳
作为玉米第二大生产国,粮食价格低、生产成本高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待破解的难题。在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陈新平看来,全程机械化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是玉米生产提质增效的突破口,而其中缓控释肥料将发挥关键性作用。
多年来,在东北地区开展玉米一次性施肥技术试验的吉林农业大学教授高强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缓控释肥料减量20%施用效果最佳!”他介绍,连续3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缓控释肥料减量20%施用,可获得与常规分次施肥处理、缓控释肥料全量施用处理一致的玉米产量水平。按目前东北三省一区春玉米播种面积1254万公顷和农民平均施氮量214.4公斤/公顷计算,采用缓控释肥料减量20%施用技术,春玉米可实现节氮53.8万吨,相当于2014年全国氮肥总产量的1.16%。
研发推广还需迈过几道坎
目前,缓控释肥料产品存在质量参差不齐,作物专用肥功能单一、区域化程度低,配套轻简化、施肥技术缺乏等问题。业内人士提出,企业应加强区域性作物专用型、功能型产品开发和配套轻简化施肥技术研发。
“当前,以缓控释肥料为代表的特种肥料技术标准过于繁杂,有化工行标、农业标准、国家标准等,标准之间甚至还会打架,这不利于市场的良性发展。”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新型肥料技术委员会主任沈兵认为,在产业链上,还要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保障农民的收益。(刘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