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三农视点 各地动态 惠农政策 扶贫开发 创业致富 农村维权 美丽乡村 前沿科技 科技杨凌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种植养殖 绿色农资 农产品安全 涉农企业 家庭农场 专业合作社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2版
发布日期:
躬耕田垄间情系家乡人
——记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农作物研究所所长、推广研究员惠东静
文章字数:1170
惠东静(右)在试验田里与陕西省秦丰农业网络营销有限公司总经理黎哲观察新品系—秦丰818

  本报记者 王军
  从1977年走出西农大,一头扎进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育种试验田,一干就是40年。40年来,惠东静育种的足迹从1亩方块田遍布80余亩;40年来,惠东静成绩斐然,小麦育种、玉米育种、大豆育种……所有的光环都在他辛勤耕耘的方块田里绽放精彩。
  育种袁源于让父老乡亲吃上白面馍
  说起惠东静,熟悉他的人都说,“惠老师更像一个农民!”的确,试验田里的他,戴着草帽,挽着裤脚,手里攥着去杂的麦穗,衣服上沾着露水和草叶,真不像个“专家”。
  1957年,惠东静出生在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姬家乡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幼年所有的记忆都浓缩成一个“饿”字,让自己的父老乡亲吃上香喷喷的白面馍馍,成了他儿时最大的梦想,正是这个的梦想,让他走上了育种这条坎坷路。
  1977年,惠东静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之后他主动请缨到家乡生产队科研站从事育种工作,承担国内外一些科研单位的小麦、玉米等优良品种的试验示范任务。
  育种是个漫长而艰辛的工作,由于科研上配备的人员不够,经费也经常捉襟见肘,为了保证育种事业的顺利进行,几十年来,在生产上他都是精打细算,从整地、施肥到播种、收获;从亲本选配、田间选择到授粉杂交……生产的每个环节他都和工人一起劳作,在选育的关键环节,他常常是一个人守在田地里,废寝忘食,用他的话说,“既节省了劳力,还保证了选育的精确度。”
  “育种的核心是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这句话是惠东静的口头禅,也成为他育种的指导思想。从八十年代初开始,他尝试用西农专家赵洪璋教授培育的“73(36)”和小偃6号、川麦4号等多个优良品种进行“高产”+“抗病”优势杂交选育。惠东静用了近20年时间,先后培育出了获得市级科技攻关项目的8870、8819、2170、98-13等四个小麦品种,这些品种的成功选育,创造了高产攻关的奇迹,也为引导产量攀升,实现后续再高产品种的选育奠定了基础。
  生命不息,袁育种不止
  1996年,惠东静担任高陵区农作物研究所所长,育种事业也迈上了快车道;
  2000年,惠东静选育的西高二号小麦品种抗旱、抗寒、高产、综合抗性好,目前已成为关中地区的主栽小麦品种之一;
  2013年,通过审定的西高三号,解决了关中灌区抗倒伏和增强品质的问题。
  这两个品种在省内外累计推广面积1000多万亩,增加农民收入近5亿元;在这两个优秀品种的基础上,西高四号、商高二号也先后问世。不仅如此,他的6个玉米品种和两个大豆品种也进入省区试阶段……
  花甲之年依然如此追求着“高产”的梦想,也成就了他高产、多产的人生。历年来,他先后被评为西安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省农技推广先进个人、劳动模范,连续几届被选为市县人大代表、人大常委委员、政协委员。在他的带领下,研究所多次承担并顺利完成西安市多项农业科技攻关项目……
  在育种的道路上,惠东静从未想到过停下来歇息片刻,他说,“我愿把生命定格在这些方块田里!”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