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果经过深加工之后已经形成系列产业规模 这个时节,桑葚开始成熟了,随手摘下一颗,丢进嘴里,紫色的汁液迅速在口腔里化开,那种酸酸甜甜的感觉是不是很美好?你可知道,桑葚这毫不起眼的小浆果,全身都是宝,民间就有“四月桑椹赛人参”的说法。
除了桑葚果汁、桑葚酒、桑葚酸奶之外,还有桑椹干、桑葚粉……广西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孙健和他的科研团队努力研究采后减损与加工利用技术,让小小桑树“长”出千亿元产业。
一棵桑树的加工致富之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是田园诗人笔下美好的精神寄托,让桑树长出千亿元产业这一想法,源于一次机缘巧合的拜访。2014年,广西田园生化有限公司杨正帆董事长助理带着全国各地的桑果干、桑果汁拜访孙健。
“广西是水果农业大省,桑果虽然是生态旅游一道必不可少的‘佐餐’项目之一,但由于采摘不及时,很多桑果却烂在地里,没有发挥出最大经济效益。”杨正帆的一番话,让孙健心动了。
孙健告诉笔者,东桑西移之后,广西成了最大的桑蚕种植基地,但是桑果、桑叶、桑枝、桑根等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随后,孙健和他的团队组建了一个公司。
孙健不仅把成套的技术包括果酒酿造、果汁饮料制备、桑果干制、发酵饮品制备等转让给了田园公司,还从厂房选址规划、设备选型、生产流水线设计等对他们进行了手把手的指导,完成技术成果的“交钥匙”工程。去年,公司的产值就达到1000万元。
一颗桑果成功实现“三产融合” 桑果酒、桑果汁、桑果酸奶、桑果膏、桑果粉、桑精片、桑叶茶、桑鸡蛋、桑饲料……近日,记者在位于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的颐生园农业公司,看到了一棵棵桑树的致富之路。
此时,桑葚的采摘期已近尾声,由于不是周末,前来采摘观光旅游的市民比较少,已经熟透的桑葚禁不住微风吹拂,纷纷掉落于树下,同时也引来了喜食甜食的蚊虫趋之若鹜,看上去十分可惜。
“一部分桑葚由各大商超订购,但量不多;有一部分是观光游人的自由采摘,其量也不是很多;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加工减损,而且这个量相当大。”孙健介绍说,有了深加工后,余下的桑葚被采摘回加工厂,对其进行烘干或发酵,做成桑果干或桑果酒。
有数据显示,广西区桑蚕产业迅猛发展,从2005年至今该产业稳居全国第一,桑园种植面积连续4年全国第一,由2000年的30万亩增加到2010年的200多万亩,桑葚产量达两万多吨。
孙健口中所提到的“吃干榨尽”的做法,正是其科研团队的“桑葚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技术,该项技术成果先后获得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广西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团队先后开发出桑果汁、桑果酒、桑果粉、桑果干、桑果膏、桑含片和桑饲料等产品。
一种让水果“长生不老”的保养秘方
香蕉、荔枝、龙眼、芒果、葡萄、桑葚……这些亚热带水果对广西人来说并不陌生,“虽然广西水果种植面积、产量都很大,位列全国水果大省前列,但即便连年丰收,但卖果难问题常有发生”。孙健分析指出,广西水果品质参差不齐,品牌缺失,很多果品卖不上好价钱。
此外,水果品种结构还需要优化,上市过于集中。加上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和贮藏条件落后,加工率低,附加值不高。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广西水果总产量1369.99万吨,采后处理量约310万吨,仅占22%左右。经过挑选、分级、预冷、打蜡等采后商品化处理的约38万吨,仅占2.7%左右。而发达国家采后商品化处理率几乎达到100%。
为此,孙健的科研团队研发了“亚热带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制定了香蕉、龙眼、荔枝、芒果、火龙果、桑果、百香果等10项采后商品化处理地方标准,不仅结束了广西大宗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无标准可循的局面,而且还在近3年新增产值1.53亿元。(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