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三农视点 各地动态 惠农政策 扶贫开发 创业致富 农村维权 美丽乡村 前沿科技 科技杨凌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种植养殖 绿色农资 农产品安全 涉农企业 家庭农场 专业合作社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玉米霉变大数据指明育种新方向
文章字数:627
   去年12月,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在东北和黄淮海两个地区调研玉米籽粒霉变率,共调查150个县2000余农户,获得上万个样本数据。
   专家提出,关注东北和黄淮海地区玉米籽粒霉变,提出应对策略,促进育种技术升级,才能推动种业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也会为跨学科解决玉米穗粒腐和霉变防控难题指明方向。
   籽粒破损霉菌易侵染
   玉米籽粒含水量在18%以上、环境温度25℃~37℃、湿度大于80%,最适合黄曲霉菌繁衍,容易产生黄曲霉毒素。所以,玉米收获时含水量高于18%很不安全,也不宜机械收获。当然,含水量较高不一定产生毒素,前提条件是有病原菌存在,籽粒破碎增加了霉菌扩散感染的机会。
   当前农户储存玉米的条件简陋,破损的带菌籽粒容易引起病原菌感染和扩散,即引起籽粒霉变。表面看,是机械收获引起霉变加剧,但本质上是品种生育期太长,成熟时籽粒含水量过高,机械收获加重了籽粒破损。
   解决霉变  育种先行
   解决玉米籽粒霉变,首先要从育种入手。即缩短生育期,使用籽粒灌浆快、脱水速度快和较早熟的种质。当前的难题是:我国从较早熟品种演变成晚熟品种,许多品种在初霜来临时不能正常成熟。现在回归较早熟的育种方向,就必须克服思维障碍与管理障碍,进行育种技术和品种管理创新。
   我国近年来日益严重的玉米霉变现象应引起高度关注,应针对霉变的病原、发生条件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抗霉变相关基因筛选、籽粒低含水量亲本筛选与鉴定,以及霉变综合防控新技术等前瞻性研究。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推动的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和正在施行的“前育种”研究越来越重要。(张世煌)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