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正在成为一个潮词,农业智能化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智慧农业已成为发展的路径之一。但是,去年10月28日,智慧农业发布去年三季报,该公司2016年1~9月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19%,2016年三季度净利润环比上季度下降234%。实际上,不单单是这一家公司利润在下降,从事智慧农业产业的不少公司,都感受到了智慧农业在中国发展的并不顺利。
农业物联网要从“头”做起
“从1994年起,我国农业工程科技界就开始研究海外发达国家的精细农业技术,到如今,智能技术与装备正在迅速融入到各种应用领域中。”日前,在中国发展论坛暨第三届智慧农业创新发展国际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介绍。
对比传统农业生产,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宝祝说:“物联网通过对环境的实时监测、跟踪和控制,使得农事操作更加便利和科学,大幅度降低劳力成本,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进而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
杨宝祝呼吁,当智慧农业这场农业科技革命悄然兴起的时候,还需要从“头”做起,踏实做好物联网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数据产生知识,知识产生智慧,农业实时传感数据是智慧农业的基础,低成本、易用可靠的物联网传感设备和控制设备是智慧农业能否广泛应用和普及的关键。”杨宝祝说。
大数据既需架构又要海量
农业部印发的《“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在未来五年,农业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比例要达到17%。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副司长王小兵表示,随着国家信息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农业信息化的春天已经到来。
杨宝祝认为,目前在农业领域,还无法做到银行系统、阿里巴巴购物系统那样,海量又规范的大数据储存,而这方面正是农业要努力迎头赶上的地方。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道亮也认为,未来我国农业大数据要在基础研究、海量数据、精准预测上下工夫,现在存在的技术不成熟、大型制造商接入程度低、缺乏模式、缺乏规范、缺乏政策等问题,要通过技术、商业模式、产学研联合,共同建设完善农业物联网大数据,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云平台要形成大循环
“相比其他行业,农业更需要建立云平台。农业分布广、领域多、规模小、用户分散,很难也没必要让每个用户都建立自己应用系统,应根据地区或行业需要,建立特定区域或特定行业的农业云平台。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软硬件投入,包括服务器、机房、操作系统等,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集中开发和运行,降低各种应用系统的开发成本,提高开发质量,缩短开发周期,减少运维成本等。”杨宝祝说。
同时,农业云平台是一个细分的产业,它是云平台和农业业务的交叉部分,也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有相应的研究、示范和产业化链条。其中,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主要定位是研究和示范,企业的主要定位则是产业化。杨宝祝说,遗憾的是,现在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内部循环,没有形成一个全局的大循环体系。
“所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按区域、按行业来建立云平台,为相应的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杨宝祝说。(据《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