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三农视点 各地动态 惠农政策 扶贫开发 创业致富 农村维权 美丽乡村 前沿科技 科技杨凌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种植养殖 绿色农资 农产品安全 涉农企业 家庭农场 专业合作社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供给侧改革大潮下今年粮食该咋种
文章字数:1648
    

    201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对农业发展做出调整。作为种粮农民,在新要求下,种粮和增收如何兼得?粮食库存过剩怎么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唐忠围绕这一话题为您解析未来种粮的新方向。
    问题1:国家2017年的粮食大方向到底是什么?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后有两层含义:第一,唯有确保口粮绝对安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有意义;第二,国家有信心在保证粮食稳定供给的情况下,通过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叶兴庆认为,农民朋友可以分两方面来理解:
    首先,2017年的粮食增长还是要保持稳定,特别是基本口粮,比如说稻谷、小麦,还是要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
    其次,同时我们要发出一些信号,更多利用市场的力量引导农民,发展粮食生产,也要走优质的道路。通过优质优价、通过市场机制,使农民能够生产高品质的、更适合市场需求的粮食品种,所以2017年要在继续稳定发展生产得同时,优化粮食生产。
    问题2:调减玉米过程中,农民可以多种些啥?
    叶兴庆建议:
    我们要把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传统的粮食概念中的玉米,可以调整为青贮玉米,来发展养牛、养羊等养殖业。这恐怕也是未来的一个方向,但这是个长期的过程,就是说玉米调下来后到底种什么,是一个需要市场博弈的过程,是要农民作为生产经营主体、去捕捉市场机会的过程。
    现在是农产品普遍过剩,该把什么调上去的,恐怕还要更多的由市场的来说了算。比如说我们大豆是短缺的,要大量进口,那我们就可以逐步引导原来就种大豆的地方,重新恢复种大豆,还有种一些有地方特色的品种。
    问题3:2017年还想种粮,有什么方法能够多增收?
    关于如何解决种粮也能增收的问题,我们结合主要粮食作物再给大家具体分析一下。
    1.补充种植大豆
    目前,大豆的亩均收益正在逐渐超越玉米,再加上国家给予的政策性补贴和深加工带来的溢价,前景不错。
    2.发展饲草料生产
    种植饲用牧草、青贮玉米。现在国家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确保肉禽蛋奶这些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扩大苜蓿、燕麦草等优质牧草种植面积,建设一批规模化、专业化优质饲草料生产基地就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3.产品深加工与品牌建设
    虽然国家依然兜底收购水稻和小麦,但是从市场需求一端来看,绿色、健康、标准化、有品牌的优质面粉和优质大米受到了消费者的追捧,有的品牌甚至卖出几十元每斤的高价。所以,如何做好产品深加工、深挖品牌价值,应该成为今后农民朋友关注的方向。
    4.马铃薯主食开发
    马铃薯主食开发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另外,马铃薯耐旱、耐寒、耐瘠薄,适合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可减轻农业用水压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问:4:粮食库存那么多,该怎么办?
    眼下,粮食产能从相对不足到略有盈余,这对于中国农业来说是一个“幸福的烦恼”。
   唐忠认为,我们现在的某些农产品其实是略有盈余。“我个人觉得,粮食盈余5%或者10%应该作为我们的一个选择,而不是说我们总是短缺5%到10%。”在具体行动上,他建议:
    1.另辟蹊径
    我们可以发展一些玉米的加工产业,当然从市场价格来看,把玉米加工成能源也不合算,因为能源价格现在很低,但是长远来看,玉米储存期短,但是这些能源储存得比较长久,我们可以转换一种方式来储存玉米。
    2.藏粮于民
    我们也可以鼓励老百姓存一点粮食。大家现在都在讲调结构、补短板、去库存,这里面主要是调结构了。当然主要是要研究需求,控制我们的贸易结构,然后再调节国内生产。
   (据央广网—中国乡村之声) 
   延伸阅读
    国家发改委近日印发《粮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进粮食产品结构优化,构建完善的粮食产品标准体系和生产技术规范。增加安全绿色、优质营养、适口方便、种类丰富的粮食产品供给,增加满足消费者个性化消费需求的特色产品供给,增加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的中高端产品供给。大力实施“绿色健康谷物口粮工程”,提高绿色安全营养谷物粮食制品的供给能力和市场占有率。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