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国不断推进种业体制改革,种业创新步伐进一步加快,进入了以自主创新为动力的新阶段。种业企业数量减少,质量提升,创新能力加快。
培育“中国种”确保“中国粮”
突破性优良新品种不断涌现以京科968、隆平206、济麦22、百农AK58等为代表的玉米和小麦品种,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培育推广了Y两优1号、登海605等亩产潜力过1000公斤的水稻和玉米品种,涌现了丰垦139、德育919等一批适合机械化的新品种。
种业品种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目前,我国水稻、小麦、大豆、油菜全部为自主选育品种。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国产化率达95%以上,蔬菜自主选育品种占87%以上,玉米自主选育品种占85%以上。一批自主研发的突破性苗头品种,增长势头强劲。
农业供种能力日益增强国家级种子基地建设加快推进,以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为重点,种子生产基地逐步向优势区集中,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种业寄托农民增收希望
好种子带来好产量内蒙古科左后旗查日苏镇的老梅今年种水稻4亩、绿豆10亩、花生30亩。因为用了当地的优良种子,这三样加起来,老梅今年的毛收入达到37404元。在农产品价格下行的情况下,老梅觉得好种子派上了好用场:他的地不算好,但水稻、绿豆和花生的总产量分别达到了4000斤、1200斤和10500斤。
好种子带来好质量河北省固安县2012年起从石家庄农科院引种了“石优20”小麦,这种强筋小麦质量好,固安县参花面粉厂过去都是进口国外的强筋小麦,如今家门口有了这样的优质小麦,该厂就提出“每斤比国家当年收储价高出2毛钱。”很快,种植面积就从试种时的1万亩增加到今年的25万亩。
好种子还降成本好种子除高产外,还抗旱、抗倒伏、抗虫。像棉花,由于我国大面积种植了自主研发的抗虫棉品种,棉铃虫这样的棉花天敌就越来越少见了。抗旱的品种降低了水利灌排费用。增产、提质、降成本的好种子,成了农民增收的希望,也成了激发科研人员不断攻关的动力。
种业体制改革持续发力
财政、信贷、税收接力扶持前不久,农业部等六部门又联合下发《关于做好现代种业发展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从创新信贷产品、拓宽企业融资来源、完善配套体制机制等方面对现代种业发展给予金融扶持。为支持企业育种创新,国家种子工程、生物育种能力建设等专项先后投入近10亿元,引导企业构建商业化育种研发体系。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对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研发经营所得、资产重组等给予税收减免,农业发展银行加大对种子企业信贷支持力度,资本市场与种子企业结合更加紧密。
抵御市场风险针对制种基地和生产风险问题,财政支持的国家级制种大县奖励、制种保险试点等政策,在甘肃、四川、海南三大国家级基地和58个制种大县(市)推开,中央财政已安排制种大县奖励资金9亿多元,杂交水稻、玉米和小麦制种保险试点达160万亩以上,显著增强优势制种基地抗风险能力。(高云才)